小学科学探究型活动的教学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的不竭动力。”祖国需要创造型人才,未来需要会创造的接班人。21世纪的教育者要担负起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则肩负着启蒙的重任,而小学教育如果还是把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持久性来作为衡量的标准的话,那么未来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就会受到遏制和抹杀。因此,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方向。在“探究型活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小学常识课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简述如下。
1、形成问题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 经过具体试验,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自己探索。如《空气产生的奇异现象》,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和一支锥形漏斗,将锥形漏斗的口朝下,乒乓球置于漏斗中,问如果师朝漏斗口用力往下吹气,乒乓球会做怎样的运动?学生猜测是乒乓球会往下飞出去。而当老师演示结果却恰恰相反时,学生感到很奇怪,便很想探究空气流动产生的这种奇异现象。 (2)在实验操作中形成问题 上课开始时,可先让学生做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如在《空气在哪里》一课的设计中,老师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师要求学生将一小纸团塞入塑料杯的底部,杯口朝下,竖直压入水底。他问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生①:水会进入杯子将纸巾浸湿。生②:不变。生③:杯子里全是水。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分组动手实验。结果学生们发现杯子里的纸没有变湿。这便产生了“为什么纸巾不会湿”的问题。 (3)捕捉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小学常识课老师当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平时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过程中,因其原有的经验水平、认知结构与能力无法解释或解决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可能常常是他们正在思考、迷惑或尝试解决的;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感到有趣且又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如“纸会吸水,而纸杯为什么不会湿呢?”“秋天为什么会落叶呢?”……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假设的策略
我们把“假设”比喻为黑夜中的烛光,烛光越多,夜就越亮。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假设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即使某种假设是错误的,也会为别人提出更多的假设而创造灵感。 (1)让学生独立做假设、猜想、预测 只有让学生做猜想、预测、假设,才能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假设也许是错误的,但在探究过程中却逐步养成了他们正确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这是终身受用的。他们只有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来才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假设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假设决定了下一步探究的方向。因此,假设应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如《空气在哪里》一课开始,当老师将乒乓球放入杯中,将杯子倒扣水里,让学生猜一猜,乒乓球会在杯子的哪个位置时,学生有三种猜测:a.在杯子的上面;b.在杯子的中间;c.在杯子的下面。那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还是让事实告诉大家。 学生们提出各种假设时,关键的一步就是教师要“装聋作哑”(老师也不知道),教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如果一表示意见,学生的假设效果就会打折扣。 (2)让学生充分假设 在学生假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假设。在《桥》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如何增加桥的承受力,就有8种假设。为防止学生的假设被遗漏,应该将假设板书出来,或让学生自己记录,让学生明确自己做什么样的假设,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或许,不是每位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假设,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这一思维活动之中,不妨让大家表决一下,赞成哪种假设。这样所作的假设会比较充分,这一过程更多的是思维的探究。
3、把握探究开放度的策略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们置身于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广泛了。可是在教学中,操作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平常我们所讲的“放得开,收得拢,虽放,却不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对学习目标、评价要求和材料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恰当的判断,把握好开放程度。 (1)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们提的问题越多,反映出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深,学生的问题会比较零碎,对教师而言,怎样进行处理是值得探究的。对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有三种: ①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整堂课全班就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③先选择一个问题,研究完毕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研究,形成一个层次。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为:如果在一堂课内采用第①种方法,容易引起课堂混乱,给人一种“东打一拳,西打一棒”的感觉,难以体现教学的逻辑严密性。但这种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在课外的系列活动中去,效果比较好。而第②③种方法可根据课文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们最感兴趣或最需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做为后续活动展开。如《澳门》一课,学生们提出了19个问题,老师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三大主干问题:澳门的经济、地理及名胜古迹,至于学生提出的澳门回归以后,人们的生活习惯会不会有变化等问题,就做为后续活动,也就是让学生进行再探究。 (2)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有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上,应该紧凑、严密,而不能无的放矢。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大部分发言的时间应留给学生。 如教学《管子的实验》一课(自编教材)。 ①提出问题:学生实验(出示一根两头通的管子,里面装满水一堵住,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另一头水流不出来,然后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②假设:让学生提出各种猜测。 ③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验根据自己的假设,来设计实验。 ④结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空气从管口进不去,所以水流不出来。 ⑤再探究:其他大大小小管子都有这种现象吗?于是再次探究,发现只有小管子可以,大管子不行。并讨论这个研究的应用价值。 (3)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某一环节 不是每一节课内都可以完成探究的全过程,为此,不妨在探究的某个环节上大作文章,有所侧重。如路老师教的《连通气球》一课,他就在假设部分大做文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提供有结构意义的材料 材料是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保证。如《鸡蛋的命运》一课,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设计防震技术。教师提供鸡蛋、鸡蛋壳、小盒子、海绵、泡沫塑料、瓦楞纸等,赋予每种材料以结构意义,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研讨交流的策略
(1)搜集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学会共享; (2)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过早地或代替学生下结论; (3)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