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殷春花
摘要: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蓝天、碧草、青山、绿水、珍禽走兽……这些值得我们珍爱的美好事物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从我们的视觉中消失。我们感到震惊,我们感到触目惊心。
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更应从小做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把环境教育渗透给小学生。
关键词:环境教育、多媒体、语文教学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蓝天、碧草、青山、绿水、珍禽走兽……这些值得我们珍爱的美好事物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从我们的视觉中消失。我们感到震惊,我们感到触目惊心。
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更应从小做起。怎样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把环境教育渗透给小学生呢?
一、分析教材,利用多媒体挖掘环保素材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精心筛选出来的上乘佳作,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如《太阳》、《长城》、《桂林山水》、《林海》……这些文章可以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
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太阳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认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从而珍惜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并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认识地球,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近来地球温度明显升高,人类对燃料的用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抑制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发,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升高,从而引起冰川融化,如不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将会给大批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和乡村带来灭顶之灾。在同学们有了这一深刻认识以后,及时播放美国影片《后天》片段(这部电影是一部可怕的灾难片,主要讲的是人类不断破坏美丽的大自然,然而受到了大自然严重的惩罚。冰雹、闪电、暴风雨、龙卷风、飓风、洪水、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南极冰融化等种种灾难降临在人类身上时,人类才想到破坏大自然的严重性,才知道悔改,可已经晚了。)影片中,当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重新呈现出纯净的蔚蓝色,美丽是如此动人,美丽又是如此脆弱。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维持生态平衡,刻不容缓。“让环境保护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提供一种幸福和沉稳的感觉”——这将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机会、一种鼓励。从而教育学生自觉做好力所能及的环保工作,并向家长或亲友宣传环保重要性,不燃烧及排放有害气体,预防大气污染,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二、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而是一味地单调地念“环保经”,即使有关环保类的教材内容再好也是枉然。
(一)、从儿歌教学入手,渗透环境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在认知、思维、行为等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教学时,教师应从好记、好听、浅显易懂的儿歌入手,让他们对环境教育有初步的认识,并培养起对环境的情感。如教儿歌“鸟叫啦,花开了,我们爱鸟不捉鸟,我们爱花不摘花”时,先给学生播放一组画面:青青的草地,美丽的花坛,苍翠的树木,各色各样的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叫着。同学们立即被这美丽的画面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吟诵起儿歌,在吟诵儿歌的同时感受环境的美,教师适时简单介绍环境美的好处,学生认识了环境美并从内心喜欢美的环境,既然喜欢就更加热爱,就会想办法去保护环境。于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就激起一个强烈的愿望:留住美好,保护环境。
(二)、抓住重点字词,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上我们要注重语文课的特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渗透。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可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了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所以陈毅元帅游览之后发出了“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慨,可见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名不虚传!但是前不久电视中报道,现在漓江的水也并不那么清,山也不那么秀,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脱口而出:那准是污染太严重了。教师接着说:如果不抓紧治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会毁于一旦,中外游人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这样一来,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六个字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中,同时决非杞人忧天的环保教育,也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在学生心头,挥之不去。
(三)、通过对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思想启发,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之中,使其受到感染,进而激发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如在教《浪花》一课时,首先播放有关大海的影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海的美:一望无边的大海,湛蓝的海水,一阵阵海水涌上沙滩,卷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浪花过后,沙滩上留下美丽的贝壳,鲜活的小虾,可爱的螃蟹。学生对美丽的大海充满着向往,当他们还沉浸在美好的想像之中时,教师适时问学生:“现在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海水还是这么蓝吗?沙子还是这么金黄透亮吗?贝壳还是随处可见吗?”然后播放一段海水遭受污染的影像,污浊的海水发黑发混浑,海面上漂着各种废品、塑料袋和垃圾,岸边淤满了污泥。同学们看后,感到震惊了,怎么会是这样!他们的情绪一落千丈。这时教师适时适度地向他们介绍海水污染的原因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然后,又从大海的污染引向校园内的一张张废纸、一个个食品包装袋。之后再问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这时,教室里多出了一张张涨红的小脸,不用老师多说,孩子们就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结合讨论讲解,突出保护环境的重大责任
在《林海》这课时,同学们对大兴安岭独特的景物特点很感兴趣,对大兴安岭的良材为祖国作出的伟大贡献赞叹不已。这时候,我因势利导提出:“大兴安岭离我们那么远,与我们有哪些直接联系呢?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哪些是来自大兴安岭的呢?”同学们情绪高涨,议论纷纷,但都答不出来。老师便为他们析疑:其实大兴安岭与我们也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平时所用的纸张、一次性木筷等,大部分都来自大兴安岭。同学们都恍然大悟。老师接着问:“如果我们不爱惜纸张,随便浪费。长期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会有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说要节约用纸,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木筷,受到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这时老师趁热打铁,播放大兴安岭在一九八七年发生森林大火的录像片段,当知道这次大使国家损失几百个亿时,同学们震惊了,纷纷表示以后去游山时一定不使用火源。
三、在指导写作中,利用多媒体渗透环境教育
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在指导学生习作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写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
如看图学文《植树》,在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外,还应向学生介绍植树的作用。如森林能减少旱灾、水灾、风灾、雹灾、霜冻、沙暴、泥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又能抵御和减轻灾情,在抗灾抢险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树木能降低空气中的尘土含量;树木、草坪能降低噪音;绿色环境对人的生活有很多益处。
作文前,首先到网上精选具有环保题材内容的“动漫画”,组织学生去观看。如漫画《大猫死了》《鱼儿也得打着伞》《钓“鱼”》等描绘的是一幅幅河水被污染的画面。学生观看后认识到:杀死大猫的真正凶手,不是污水中的死鱼,而是排放污水的工厂主人——人类;由于人们不断向河水中丢弃废物,鱼儿也只好打起伞来,小心地保护自己;垂钓者钓上来的不是一条鱼,而是水中的破鞋袜。形象、直观且富有童趣的环保漫画,使学生通过观察顿悟,比起教师单纯地进行生态道德说教更具感染力、说服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文读画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做到作文教学、 生态教育两相顾。
四、利用电子报刊渗透环境教育
除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还可以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和电脑绘画等方式渗透环境教育。如:《鸟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篇在介绍自然知识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文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利用、征服关系,还是一种和睦相处、永世共存的关系,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课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时,突出了人与鸟的朋友关系,正是让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注意生态平衡。为了让学生体会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情感,可采用制作电子报刊的方式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展示人和动物的和谐发展,先在班中相互交流,再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站上,通过交流展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认识到了人和动物友好相处,就是保护生态平衡。
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的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渗透环境教育,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环境教育,自觉地加入到环境保护、宣传卫生的队伍之中,维护地球的绿草鲜花、碧水蓝天,促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改善,也能让世界多一些孩子和小鸟的欢歌笑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