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绩效
拯救地球 04-19
试论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04-19
浅谈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04-19
环境——我们的未来 04-19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04-19
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04-19
环保问题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04-19
环保——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04-19
地球——人类的母亲 04-19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专题导航>>绿色学校>>教育绩效>>教育成果
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12-04-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武进区厚余小学 周建兴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教育本地区孩子的环境教育工作具有空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环境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因此,环境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 构建书香校园,环境育人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素质。

为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创设绿色的校园环境,校园内的文化墙、橱窗、少先队的评比专栏都成为我校环境育人的大课堂。“环境幽雅的花园、陶冶情操的乐园、培育人才的学园”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使校园真正成了花园。

二、 加强学科渗透,课堂育人

课堂教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有效平台,是研究实践的重要场所。我们把学科渗透作为环境教育的突破口。把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作为环境教育渗透的重点学科,要求担任这些学科的教师要深挖教材,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

自然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自然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担任自然学科的老师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作为自己的课题,精心备课,使环境教育与自然教学浑然一体。

社会课老师深入研究了“我国的人口”、“地球能载多少人”、“保护地球人类的家园”等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渗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渗透。

另外,各个年级都开设了环保课。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自己的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中有哪些对人们生活造成污染的现象,可采用哪些方法来减少生活垃圾,防治污染,懂得少用一次性制品和废物,巧利用是减少生活垃圾的好方法。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学科渗透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有效手段。

三、开展多彩活动,实践育人

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研究根植于实际,促进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做到了实践育人。

1、通过学习“环境标志”,“做绿色小卫士”等环保知识。把学到的环境知识与实际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关心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

2、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环境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技能,我校设定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环保章、种植章等。如环保章的达标要求:知道世界环境日的时间和每年环境日的主题,能讲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出一期环境小报。种植章要求:认识五种以上常见植物,说出它的形态、习性,认识三种以上花卉的种子,说出花的颜色、开放季节.能成功地栽种一棵花卉植物,作好种植记录。工作中我们结合少先队技能奖章活动、假日小队活动及主题班队会活动,为学生的环境教育拓宽了思路。
  3、推进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人人争做回收废电池的五大员。即:做废电池的收集员;推进回收的宣传员;回收废电池网络的联络员;回收废电池的讲解员;垃圾分类处理的推广员。以回收废电池为基础,树立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的观念,减少环境污染。

4、强化保护野生动物与参与绿化的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生,认真阅读《环境教育》等课外读物,参观动物园,在各班布置生物角,写环保广告词,使有限的校园变得绿意葱茏。

5、培训一支环保小卫士队伍。学生们去小河边考察,寻找排污口,由衷地开始关心污水治理,期盼河水清如镜,游鱼可数的时代早日到来。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师生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深挖地方资源,社会育人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使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课改精神的一个体现,也是环境教育研究的方向。我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密切了学校环境、科技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关系,同时学生的眼界变宽了,学识广了,加深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情感因素。更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校环境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21世纪,生命在呼吁: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C) www.wjfrxx.cn;All Rights Reserved
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