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亿万年时空的访问”
——记著名古生物学家章炳高
张震宇
章炳高,1937年10月生于厚余。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所研究生毕业,现为该所研究员。1979年作为中国地质代表团成员赴丹麦访问,次年被选为国际地质科学院联合会选举委员。1982年至1985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及法兰克福大学作研究工作。1994年到1995年在德国不来梅大学作研究工作。专业研究有孔虫与生命起源的关系,著有藏北、中扎、班戈地区地层古生物专题研究等40多篇论文,并在国际上多次得奖,为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获得者、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负责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章炳高,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
章教授予1955年省常中毕业后,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在我国,共有南北两个古生物研究所,各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北有北京古生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有脊椎古生物;南有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无脊椎古生物和植物。章炳高就是南派研究所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有孔虫。有孔虫是一种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是已知最早的微体古生物之一,生活年代距今大约6000万年至1亿年间。这小小的古生物起着地质时代代表的作用,研究它可确定地质的时代,对推测形成石油的可能以及进一步寻找石油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为了解在古时代的环境气候及其演变发展规律提供宝贵的资料。这项研究,被称作“穿过亿万年时空的访问”。
我国幅员辽阔,但经过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大部分地区已很难觅到有孔虫的化石了,而人类活动相对较少青藏高原,则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的地貌和有孔虫的化石。从60年代初开始,章炳高的脚步就不断地踏上青藏高原这块神秘的土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给科学带来了很大难度。60年代,叛乱分子、土匪出没,严重威胁着他们的人身安全,所以,章炳高有几次科考活动都是在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和10多位牧民的保护下进行的。物质条件也极为贫乏,食物只有干菜、罐头等,蔬菜是极为罕见的珍品,而所经之地,皆是荒无人烟的地方,给养经常发生困难。但这几次考察,为他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70年代,进藏考察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吃上脱水保存的蔬菜,给养基本得到了保障,也不用部队派战士保护,只要每人发一支枪防身就可以了。但是,来自自然环境的威胁并没有丝毫减少,1973年在西藏定日县考察时,汽车在行进途中突然遇到泥石流,把前后段的公路冲毁,将他们困在路中间。为了防止意外,他们晚上轮流扛枪在车下站岗,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在当地山民的帮助下才得以脱离困境。当年,在去阿里考察途中,一位队员被冲进湍急的河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环境再恶劣,路途再艰险,也没能阻拦章炳高对科学追求的信念和脚步。从1961年到1990年的30年里,他曾10多次进藏考察,足迹遍布整个西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和《藏北、申扎、班戈地区地层古生物专题研究》等40多篇论文,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同行的注目。1986年和1987年,他的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79年,他站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国际论坛上,作为中国地质代表团的代表,向国际白垩——第三系界线研究会的代表们宣读了他的论文。次年,被选为国际科学联合会下属选举委员会中30多名委员中的一员(中国唯一的一个)。1982年,他的论文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他本人获联邦德国科学学会奖,并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与德国科学家共同研究交流3年。1987年和1994年他又二度获奖,并在德国不来梅大学作一年访问学者。在外工作期间,他的外国同行被他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过人的才华所折服,纷纷建议他在国外工作甚至定居。对此,章炳高报以淡淡地一笑,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