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百年老校>>文章内容
避俗趋新,创建“未名”
——记“未名”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2-01-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NBC

避俗趋新,创建“未名”

——记“未名”图书馆

1946年,流亡在后方的一些厚余青年相继回乡,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厚余青年一起组织了“厚余青年协进会”,人数近60人。他们亲自撰写、编辑、发行青协刊物,启发厚余青年爱科学、争民主,建设新厚余的意识,积极推行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他们还开展了读书活动,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章启宇、李纪民、庄严等提议创办一个图书室。

征得镇长章文煜同意后,把图书室设在厚余北街中国红十字会内。为了图书室的取名,几人冥思苦想,因鲁迅先生有“未名社”,乃起名“未名”图书室。

名字已有,书从何来?章启宇带头捐钱、捐书,捐书者中,有后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章锦涛、生物学家章振华、人大教授章瑞鲂等,其中章瑞鲂捐书最多。不久,图书室已经有了1千多册图书,虽然只有两间平房,可是室内所有图书都摆放有序,书籍上的标签贴得整整齐齐。

当时厚余小学、厚余中学没有图书室,“未名”图书室的出现对当时的师生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每逢空闲的时候,图书室里就挤满了人,师生们在这里沐浴知识的光辉。“未名”图书室管理人员是义务的,这些进步青年的出现,就像闷热大地上出现的一股清新的风,为当地人们传播新思想。空闲之余,他们组织周边青年学习文化知识,学唱革命歌曲,当时的毕业生都学有所成,成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用人才。

图书室的影响力之大,使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常看到许多盖有“未名”图书室印章的书籍——有鲁迅、巴金、丁玲、沈从文、陶行知、徐志摩、郭沫若、茅盾、冰心等人的书籍,有全套的《鲁迅全集》,还有许多国外名著,如《基督山恩仇记》等。

“未名”图书室内的书绝大多数是进步的,必然受到反动组织的抵制和破坏,在“厚余青年协进会”的热血青年及镇上社会贤达的保护下,图书室才得以保存下来。后来“未名”图书室搬入章家祠堂,图书越来越多,至1966年,藏书已有一万多册,但在文革中遭红卫兵破坏,所剩寥寥无几。

厚余未名图书室,章守本提供图片拍摄于1948年.jpg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博览群书使得许多青年眼光变得更加长远。1948年7月,章启宇与厚余青年李纪民一起乘“金刚”号货轮自沪北上,进入冀东解放区,章启宇初在秦皇岛任冀东日报社记者、编辑,后任《河北日报》主编、河北省编修办副总纂,为河北省新闻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死后,要求子女把骨灰撒入秦皇岛海域——这是他投奔革命的第一个地方。(章燕良提供,章守本整理撰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