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
【园区名称】桑园
【蚕桑传记】
采桑子·蚕桑忙
采桑稚嫩箩盈绿,其叶蓬蓬。
悉索声声,晴日盈窗金马腾。
朝乾夕惕织丝茧,一脉相承。
不负春风,化茧成蝶浴火生。
【蚕桑历史】
厚余地处吴文化地带,根据乡里的老人回忆,清末以来,厚余一直是武进的重点蚕桑产区。清末至民国时期,厚余乡民所养的蚕是当地土种,这些土种有些还能结出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的茧子。抗日战争期间,蚕桑生产遭到破坏,仍有一部分人家自己养蚕缫丝。新中国成立后,厚余恢复了蚕桑生产,办了缫丝厂,曾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蚕桑生产基地。
【蚕桑习俗】
厚余蚕桑生产习俗的基本内容包括:
(1)育种的知识与技能。收蚁、头眠、二眠、三眠(出火)、大眠、上山等养蚕流程的知识及技能,蚕室消毒的知识,桑树栽培和采桑知识,防治桑园病虫害和蚕病的传统知识等。
(2)建立在蚕桑生产基础上的蚕神信仰,包括祭祀蚕神、蚕猫辟鼠、插桃枝辟邪、做羹饭治蚕病等。
(3)蚕桑生产的各种民俗仪式,如演蚕花戏卜蚕卦习俗、唱蚕歌、扫蚕花地习俗等。
(4)与蚕桑生产相关的各种器物的制作工艺,如蚕网、蚕匾、切叶墩头的制作工艺。
(5)各种土法缫丝技艺。
厚余蚕桑生产习俗是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深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江南农村真实生活的生动体现。这些习俗一方面反映了江南农村的传统养蚕知识谱系,也体现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民间蚕神信仰,以及由蚕神信仰衍生的各种民俗,如养蚕禁忌、婚丧嫁娶习俗。种桑养蚕过程中所需器具的制作体现出的各种传统手工技能,与养蚕密切相关的传统缫丝工艺及各种制品,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蚕桑传说】
蚕花娘娘也叫马鸣王菩萨或马头娘,从前许多庙里供奉着她的神像,有的是一个女子骑在一匹马上,有的是女子身边站着一匹马。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母亲亡故,父亲又长期出门在外,只剩下一个姑娘和一匹白马在家里。姑娘十分想念父亲,忍不住对白马说起话来:“马儿啊,你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不想,白马真的朝外飞驰而去,把姑娘的父亲接回家了。可是,姑娘的父亲怎肯让女儿嫁给一匹马呢?他便偷偷地把白马射死了,并剥下马皮晾在院子里。姑娘知道了,很是伤心,便跑去看马皮。忽然一阵狂风刮来,那张雪白的马皮竟紧紧地裹在了姑娘的身上。姑娘的头也变成了马头模样,她爬到树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住地吐出亮晶晶的细丝把自己缠起来。从此,世界上有了一种新的动物,叫做“蚕”。蚕是由“缠”字变化而来的;同时,姑娘丧命后所栖止的那种树叫做“桑”,也是因为桑跟“丧”谐音的缘故。这就是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蚕花娘娘的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