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蚕丝文化
【摘要】:蚕丝文化在中国来讲,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不陌生的,但要很科学的去描述和阐述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古代的纺纱织布,到如今对蚕丝的各种开发利用,这看起来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蚕丝这一独特的文化是如何在中国产生并发展的呢,下面的介绍或许有的不正确,但这是自己对蚕丝文化所学习和了解到的。
【关键词】: 蚕丝文化的符号 相关的神话故事 蚕丝文化的演变过程 蚕丝相关的蚕、桑树 丝绸之路 当代蚕丝文化的发展 展望未来
谈到蚕丝文化,我们当然得追本溯源,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那就得谈到蚕,而蚕又是如何生活的,而且吐出了如此精美的蚕丝,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桑树,在整个蚕丝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是通过怎样的形式传播的,这些都是对蚕丝文化的探究,丝绸之路的出现可以说对蚕丝文化是一个传播的重要时期,而发展了几千年的蚕丝文化在当今社会又是怎样的现状呢,下面的内容是就自己所学对蚕丝文化的认识。
文化从不是孤立的存在,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习得性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特点。把群体的知识储存在记忆中、书本中的事物中,以备后用。这表明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它需要载体才能超越时间、空间的传播,得到交流和发展。而蚕丝文化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它有自己独特的符号,
大约在五千年以前,先民就在中原大地上开始栽植桑树。而桑树是与蚕丝文化息息相关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桑”字,《山海经》、《尚书》、《淮南子》等不少古籍中都有对桑树的描述,众多出土文物上也有桑树的形象。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而桑树就是用来养蚕的,显而易见,蚕丝文化在那时就一定有了,甲骨文中记载了我国先民重视蚕桑的历史,甲骨文研究学者胡厚宣先生在《殷代的蚕桑织物》考释中,指出甲骨卜辞中有“蚕示三宰”、“蚕示三牛”、“呼省于蚕(快查看蚕事)”记录。说明在殷商时期,蚕丝生产就受到极端重视。
但是在更早的时候有没有蚕丝文化,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至少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蚕丝文化的出现。
蚕丝文化有它自己独特的符号,一个看似简单的符号,有可能就是源远流长的某种文化内涵的最初表现。文字符号的产生是文化产生的标志,文字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某种语言的诞生表示相关文化的诞生,蚕丝文化的主要符号在“桑”、“蚕”、“丝”、“帛”数个文字符号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还有许多以“丝”作偏旁的文字出现,这标志蚕丝文化的诞生。 当然通过汉字的传播是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
首先,蚕纹陶器和陶蚕蛹的出现标志蚕丝文化的起源,现在出土的很多文物都表明了这一点,如蚕纹双联陶罐、浙江余姚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蚕纹牙雕盅,还有1963年在湖南衡东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蚕纹尊(局部),尊的腹部由无片桑叶图案组成,叶内饰有蠕动状的蚕纹。非常罕见的尊贵青铜器。西周早期文物伯方座簋,发现于江苏省丹徒县。颈部饰蚕纹,以及商代铜刀、战国时期的水陆攻占铜壶、甲骨文蚕示等,这些都是老师上课的时候介绍给我们的。讲了很多与蚕丝文化相关的文物。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
蚕丝文化符号的大量出现,显示蚕丝文化向观念发展,由于蚕的独特生活习性,即吐丝、结茧、化蛹、成蛾、孵卵、成虫的循环生理特性,容易令人想到天地间生与死的轮回,因此认为蚕是很独特的动物,故先民将蚕现于器物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陶器蚕纹、陶蚕蛹、青铜器上的蚕纹,以及甲骨文出现有“桑、蚕、丝、帛”等。以上为蚕丝文化起源符号,属于非语言符号。
那么古代的人们又是怎么通过语言传播的呢,这就得了解到古代的很多神话故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蚕马故事”和“空桑”的传说。
蚕马故事讲的是古蜀国一家主人久出未归,家中余一小女,思父心切,对着家中白马叹曰:若将父亲找回,愿嫁与为妻。白马闻言,乃奋蹄绝缰而去,不日即带回主人。父女团聚,却未践诺。白马见女子则咆哮。主人因问其故,怒杀马暴皮于庭。女子于庭中嬉戏,竟以脚蹙皮曰:汝为畜生,而欲娶人为妇,遭致屠剥,如何自苦!谁知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数日后,女及马皮尽化为蚕,降落于庭中树上,邻妇争相养之,获茧数倍于往年。因此缘故,树名为“桑”。(见干宝《搜神记》)
空桑讲的是 《吕氏春秋》中记载上古伟人伊尹降生于空桑: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páo)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这些神话故事都是蚕丝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所述,都是在比较早的时期里,蚕丝文化的一个发展过程。而在汉朝时候出现的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蚕丝文化的传播,
丝绸之路是一条7000英里长,自中国首都长安通往西方直达罗马帝国的贸易之路。历史上,这些路线不但用于丝绸贸易,也包括了许多其它的商品。当然主要还是丝绸贸易,这样,蚕丝文化就走出了中国,逐渐向更多的地方传播。
从蚕丝文化的起源发展到如今,蚕丝文化不仅在局限于物质的大表面上了,像向仲怀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所研究出来的家蚕基因组,就是蚕丝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发展,以及在吐丝方面的研究,对家蚕的遗传的研究,这些都是说明了蚕丝文化也是一门现代科学,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展,它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遗落,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蚕丝文化人去继承和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而文化也不会停滞不前,它也会随着社会的脚步去不断完善自己,蚕丝文化在当代社会除了文学上的内涵以外,更有希望在科学领域做出更大的突破,科学技术愈来愈发达,相信蚕丝文化会在未来发展到更高的高度。为更多人所了解和熟知,能够从平凡的地方产生又回归到平凡中,被更多的人合理的利用,能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以上是自己通过课堂学习和搜集资料所了解的蚕丝文化,相关的描述有的不全面,所以算是自己对蚕丝文化的一个浅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