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学习资料>>文章内容
蚕桑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8-04-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燕兰


蚕桑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半壁江山,夏鼐先生认为:“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 蚕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蚕桑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条件;蚕桑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蚕桑文化根植的社会结构形态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宗法制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先民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百姓“衣食为先”,农桑、田蚕、耕织并重,“耕读传家”,世世代代繁衍在东亚这块大地。历代统治者治国无不农桑并重倡导“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奖劝农桑,教民田蚕”、“帝亲耕,后亲蚕”、“一夫耕,一妇蚕”、“农事伤,饥之本”、“女红害,寒之源”等观点深入人心,达成官民之共识。同时蚕桑文化对于中国的礼教文化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尚书·益稷》载舜、禹古代圣贤论“十二章”丝绸服饰图案,形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教文化源头,蚕丝服饰成为等级文化的重要外在标志,并形成了一个祖先、一种权力、一个核心的特殊礼治政体;《吕氏春秋·上农》中“帝亲耕、后亲蚕”的“先蚕礼”,及《礼记·月令》中“季春 月,后妃亲躬东乡蚕桑,以劝蚕事,分茧称丝以共郊庙之服”等“劝课农桑”的农政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蚕桑的重视程度;《蚕织图》描绘饲蚕、缫丝、织绸的生产过程,配以精美的图文和朗朗上口的诗歌,成为融艺术、技术于一体的教育百官及百姓栽桑养蚕的重要图谱,是统治者“为政以德”思想的实施。 三、蚕桑文化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 
蚕桑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中亚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丝绸的遗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丝绸传人西方,对西方的政治、经济也起过一定的影响,起初安息(今伊朗高原北部)以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控制了中西丝绸贸易,安息用汉代的缯彩与大秦(罗马帝国)贸易,便阻止大秦与中国直接通商。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从海上来华,才得与中国通。大秦得到中国缣素后,又将丝拆下再织成胡绫、绀纹,与安息等国交市于海上。宋代以后中国的丝绸产品遍及东南亚各国,代表了蚕桑文化和华夏文化向外的传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