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各地各民族都流传着丰富优美的关于桑蚕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记载的传说充满神秘和悱恻的感情色彩。
1.“帝女之桑”与“女子呕丝”
《中山经》记载:“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据《太平御览》记载,这里有一个悲凄的传说:南方赤帝的女儿学道得仙,居住在南阳鄂山(今河南泌阳境内)的一棵桑树上,赤帝恼羞成怒,放火焚烧,其女随即升天,从此桑树就有“帝女桑”的别称。其实,这个古老的传说正好印证了先民们“男人主耕,女人主桑”的分工模式。
无独有偶,“女子呕丝”的传说似乎也印证了女子在丝绸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海外北经》中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欧丝”亦即“呕丝”、“吐丝”。据推测,这里的“一女子跪在树上吐丝”就是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的“蚕马”传说的雏型。晋代《搜神记》对于这个凄美的神话有细致的描述,大意是这样的:一女子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向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白马能找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白马载着父亲如期归来,却被知道真相的父亲杀死。马皮曝晒于庭,女子在一旁玩耍,一阵风起,马皮竟然将女子裹挟而去。“后经数日,得于大树之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身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2.神树崇拜
几千年来桑树还成为我国神话传说中一种神树的原型,正因为桑树在先民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它才被艺术加工频频出现在古老的帛画、石刻砖画和各种文字中,被赋予神圣瑰丽的意象特征。
《海外东经》有文字“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太阳载着神气的三足乌在扶桑旁升升落落。在先秦典籍里,“扶桑”就是“扶木”,也有称谓“若木”、“建木”的,叶似桑树,枝长达数千丈,两两同根生,相扶相持,故曰“扶桑”。《辞源》对扶桑是这样解释的:“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扶桑总是伴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足见扶桑的神圣和尊崇。神树不是桑树,却以桑树比拟命名,由此可以推测:桑树在先祖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笔者认为扶桑就是古老的植物崇拜,是以桑树为原型创造的神树,正如印度的植物崇拜是菩提树一样。
在我国考古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玄妙的青铜通天神树,柔枝弯悬,九只鸟儿站立枝头,这里的鸟代表着九个太阳,正与我国神话中九个载着太阳(内有大鸟)出现于东方的扶桑形象相吻合;山东嘉祥武侯祠石刻画像树,虬枝盘节,桑叶繁茂,鸟雀旋飞其间,啄食桑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桑树造型;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国帛画是一幅构思奇特、玄妙壮观的艺术珍品,T形帛画的右上方绘有一轮红日,日中立一金鸟,红日下方两条应龙飞舞于扶桑树和九只太阳之间,从造型上看,那株神树枝条绵长柔韧,叶形极似桑叶。桑树充当着神话中的天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结语
桑蚕作为传承丝绸文化的载体,在《山海经》这本典籍中已被明确肯定,同时,中国是丝绸生产和丝绸文化的策源地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