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学习资料>>文章内容
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框架的构建
陈良俊 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校长
发布时间:2017-06-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江伶

 

 

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是各国基础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赋权予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框架构建,主要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分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组织、开发、实施及评价。我校从宏观层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框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明确课程理念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品质、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

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把学生终身发展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进行匹配整合。在伴学生成长、享教育快乐的办学理念下,我校提出卓越教育的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整体教育,其宗旨是引出并哺育每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潜能。我们界定的卓越教育就是发展个性、完整成长、追求卓越的教育。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应当重视学生身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审美的、创造性的各个方面的成长,使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学生是有差异的,学校教育就应该尊重学生差异,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二、设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回答教什么的教育问题。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都已融入了核心素养,并且将之分解到各个具体学科,这些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对教和学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这为我们确立学校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在设置课程目标体系时我们遵从三个原则:

第一,课程目标要有横跨多种素养、多个科目、多元社会的广度,打破学科课程的统治地位,体现了多样性、个性化、面向未来和整体教育的原则;

第二,课程目标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内容,彰显素养教育理念;

第三,课程目标具有适度抽象性,有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而非宽泛、宏大、口号化。我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心智卓越的强者,旨在在教师的伴随下,学生的学习支持系统(能力和心理健康)、动力系统(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调控系统(元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等都能得到发展。卓越是指学生们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从而成为强者

我们设置了五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公民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和道德情操。通过修心、养性、濡情等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心灵纯洁;使本性不受损害,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通过家庭责任、社会规则、国家情怀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对人、对事、对社会负责,能履行义务,乐于奉献;具有规则和法律意识;具有生态与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生意识:培养学生的共生意识。通过多元文化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理解欣赏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价值;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有国际视野,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科学态度:具有问题解决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具有实践能力,能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方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对现象提出质疑、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人文情怀:提升人文与审美修养。掌握基本的人文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够感受理解欣赏各种美的事物,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

三、规划课程结构

卓越是指所有的课程均是为培养心智卓越的强者而服务的,是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故以卓越统领学校课程,命名为卓越特色课程群。它由三级结构构成:一级结构包括三个模块,即心灵之约、智慧之门、强者之路;二级结构包括八大课程系列,即公民人格、修心养性(属于心灵之约模块);自然科学、实践创意、人文审美(属于智慧之门模块);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担当责任(属于强者之路模块);三级结构是具体的课程科目。

四、选择课程内容

当前,以学科知识结构及其知识发展逻辑为依托的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教材编撰,路径相对明确,但内容选择的困难程度日益加大,内容越选越多,所选内容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却没有保障。

在突出核心素养的思想指导下,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教材编撰,从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路径,转向兼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依据的路径,这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更大、更明确、更有保障。就课程内容的选择,我们遵从三种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完整性,把重点放在学科教材上,优势在于能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学习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活动方法。

2)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习者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主动性,注重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使学习者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核心素养。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决定学习的质与量的是学习者而不是教材,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是因为教育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了他,学习就是对这种特征作出反应。教师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教育情境,为每位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三种取向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也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结合学科特点,做到合理综合,取长补短,以保证比例关系协调,发挥综合效应。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教师基于核心素养来组织课程内容、编写教材,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大进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