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我观摩了由陈华老师执教的《图形的缩放》一课。陈老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他把厚实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最令我难忘。
一、简约情境,减少干扰直奔中心。
教学情境只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并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时,它的价值才真正得到显现。陈老师在新课引入时,利用照片的几次放大与缩小来揭示课题。而后又通过把一张图4次的放大或缩小,形成4张新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了4张新图以后有什么想法。直奔教学主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在生活在的运用。我们看到陈老师不管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新课的教学内容,都从学生身边就地取材。最后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例子。
三、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陶行知曾说:“强迫不如说服,命令不如自愿,被动不如自动。”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奥秘等这些活动无一不是体现这一点,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陈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问题和教学侧重点。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放大和缩小时比的特征。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