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党工建设>>党建工作>>文章内容
厚余小学诚信廉洁教育活动计划2017
发布时间:2017-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赵伟琴

 

厚余小学诚信廉洁教育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工作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进一步探索和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努力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在学校行政和党员中开展以“廉洁从政、勤俭办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提高党员行政的廉政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促使全体党员行政以身作则,奋发有为,勤俭办学,成为师生的楷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促进全体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一名三好教师。
3、在学生中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明确健康的人生发展道路,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规范。
三、活动内容
1、在学校行政班子、党员中开展“廉洁从政、勤俭办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1)学校行政班子每学期召开一次廉政学习会,学习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文件精神,提高敬廉崇洁意识;(2)每学期开展一次廉政微课堂活动;(3)每学年领导班子成员在教师会上进行一次述职述廉活动。
2、在教师中开展“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1)参加一次“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道德讲堂活动;(2)开展一次以“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主题的承诺活动;(3)每学期上好两节诚信廉洁教育主题班队课。以此促进全体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一名“三好”教师。
3、在学生中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1)学习廉洁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2)开展一次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3)举行一次“敬廉诚信”为主题的故事会。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明确健康的人生发展道路,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规范。
四、推进措施
  1、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充实强化廉政文化
  把校园廉政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制度、精神、氛围等层面整体设计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规划中要充实和强化崇德守信、公平正义、廉洁自律、民主监督等廉洁教育内容,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增加廉政文化因素,在校园环境文化营造中注入廉政文化元素,努力形成对教职工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熏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廉政文化。
  2、整体架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课程体系
  要充认识课堂教学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功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廉洁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廉政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整体设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形成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学生廉洁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廉洁教育主题班会课每学期不少于2次。在学科课程中应充分挖掘廉洁教育资源,有机渗透廉洁教育。
  3、将廉政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学校德育体系
  要将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自然地渗透到学校德育教育中,使两者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应有机结合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班团队活动、班会课活动等,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意识教育、监督意识教育等,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中,树立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意识和观念。
  4、系统实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节庆日活动、道德讲堂、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在实施校园廉洁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寓廉洁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把廉政教育作为党员组织活动、教师培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渗透在党日活动、工会活动等活动之中。
  5、精心打造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校园环境
  要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精心设计校园物质环境,因地制宜地开辟廉洁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校园广播、黑板报等载体,大力宣传廉洁教育。
6、在学校管理中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深化廉洁从教教育,实行廉洁从教公开承诺制,强化各方监督。建立富有实效的学校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校务、政务、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学校内控制度,突出物资财务、干部人事、招生学籍、工程建设、评先表彰等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管理。
201732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