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德武老师《认识负数》一课有感
这次有幸聆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刘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学专家,虽然已头发斑白,却仍然意气风发,仍然潜心于数学教学研究,仍然深入一线上课,令人敬佩!课堂上刘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富有童趣、又是那么的大气、充满智慧。
对于负数的认识,老师们更多的是从经验场面的认识,从生活现象出发加以叙述和理解。把儿童的学习行为放在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现象的思维过程沟通,从经验改造中初步认识负数。今天,刘老师打破这种认识从经验走向数学本质层面的直观认识,实践着直观感性对抽象理性的言说。
一、负数的引入是为了减法封闭性的需要
在数学内部,我们知道引入负数是为了减法封闭性的需要。于是,刘老师在对于负数这一新数的导入中,让学生通过多次计算:4-1=3,3-1=2,2-1=1,1-1=0,0-1=-1......在从大到小的连续自然数依次减去1的过程中,渐渐展露出一些新的数——负数。一方面,展现了负数基于减法结果的表达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在解决减法计算过程中,负数的表达是学生的自述行动,这种行动既是对数学认知的感悟,又是对负数认识的经验直觉的再现,同时,也为负号(减号)的出现和运用提供依据。
更可喜的是,刘老师精心设计所建立起来的数列:4、3、2、1、0、-1、-2、-3、-4不仅为负数与正数的认识载体,更将成为负数教学展开的重要线索。
二、以基于生活的形象事例来感悟抽象的负数意义
由于负数的抽象性,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儿童还处于直观形象向逻辑抽象的转变阶段。为此,数学的抽象理解需要通过直观感性的素材加以阐述。为此,刘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间所叙述的断断续续遗言:“我留下了200万块钱……的债。”将孩子们打入了200万元与200万元的债的对比,以此引导学生表述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数据,于是,学生很自然地运用已学的知识200万元和-200万元来表述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之后,结合竖式数列的再造,成为一支温度计,在温度计中理解了温度的形成,并进一步获得对负数的认识。呈现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通过温度计对0度意义的重建,理解了负数的意义、负数的表示方法以及0与负数和正数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集合图的建构中得到了升华。
三、深入挖掘数学内涵,精心设计练习活动
课堂成在精美,贵在通透。对于练习安排能进行整体思考,少设计“成品题”,多设计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需要的“半成品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刘老师的数学活动和练习,以数轴为载体,通过男女同学对数比赛,男生说一个数,女生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那个对应的数,女生说一个数,男生说出比它小2的数,感悟数的相对性和相对大小关系。并结合字母的表示,拓展负数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同时,借助数轴这一直观载体,通过数形结合,解决-2与-4的平均数是( ),平均数是-1的两个数可以是( )和( )等问题,理解负数与平均数的关联,渗透负数的运算。可见,这种练习活动,使学生在理解、交流、拓展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发展,学生学得轻松,理解深透。
聆听大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刘德武老师的课堂“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追求教育、研究数学的新路。我们尽情地领略大师的风采,品味着他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自然地生长,发展着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着数学课堂,发展着我们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