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亲近经典,再次感受风采。走进小数界的各位名家名师,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他们精彩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名师的课堂,那先行独特的教学理念,师生间互动的教学风格,教师与学生间的互相辉映,充满童真的快乐游戏,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高超的教学,犹如甘露播撒在我的心田,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
本次观看了张齐华,贲友林,强震球,俞正强,潘小明,罗鸣亮,刘德武等多位老师的讲课,每个老师的讲课特色各不相同,自成体系,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娓娓道来,有的机智敏捷,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大师的风范。每位老师都从知识的源头一步步探寻数学之美,他们执着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毕生的追求我深深的感动。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两位老师是俞正强老师和刘德武老师,两位老师都年近花甲,但依然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为教育事业不懈的奋斗,他们的教学功底是几经历练和捶打,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郑毓信——一位大学教授,如此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听一线教师的课,致力于课堂研究,指导我们怎样做教学的理论性反思……这次报告的最大亮点,就是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十几个案例大都来自郑教授听过的数学课。郑教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明白该怎样进行数学概念与思维的教学,提醒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考虑数学教学,告诉我们“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用。”
都说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老师总是束手无策。大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学习是一门慢的艺术,凡事不能急,要静等花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本届现代与经典中,俞正强为我们上了一节非常典型的课〞植树问题〞,俞老师从两道题的辩析开始,让学生辨析点数和段数的区别,学生从简单开始入手,理解了点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了点数和段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植树问题,在研究植树问题时又从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进行分析,显然俞老师是精心策划了这节课,想通过孩子们自己分析问题,去发现植树问题中的特点。俞老师的这节课,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时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管是大家的课堂,还是我们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如何教会学生去学习去思考,才是数学中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又一次见到刘德武老师,心情依然非常的激动,上一次刘老师在南京的精彩的讲课和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一年,刘老师身上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数学的执着与探索,又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老前辈尚且如此,年轻人又何以堪?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一群人为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另外一群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一项事业。如果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我们这些教书匠,也可以更轻松坦然的去面对,可我们现在做的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我们更想做的是授之以渔。在刘德武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宽度。复习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复习,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的路上需要老师给他们点亮一盏明灯,老师的教学也需要有一盏明灯,现代与经典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各位专家就是我的榜样,使我在向前的路上有了前进的目标。教育需要思考,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很多,我想教育是个大学问,我要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