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教科研课题
课题方案
课题名称 《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申 请 人 江伶 沈可庆
所在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申请日期 2016年12月
审批日期
一、研究人员
课 题 主 持 人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学科 | 工作单位 | 职务 |
江伶 | 女 | 41 | 中小学 高级教师 | 语文 | 武进区 厚余小学 | 副校长 | |
沈可庆 | 女 | 30 | 中小学 二级教师 | 音乐 | 武进区 厚余小学 | 校大队 辅导员 | |
课 题 组 其 他 主 要 成 员 | 姓名 | 职称 | 职务 | 学科 |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 ||
蒋丽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导副主任 | 语文 | 实证研究(负责校本课程) | |||
刘敏华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导副主任 | 语文 | 实证研究(负责综合实践课程) | |||
杜小强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教导副主任 | 英语 | 实证研究(负责少先队活动课程) | |||
谢文华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语文 | 实证研究(综合实践) | |||
杨黎云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语文 | 实证研究(校本课程) | |||
蒋双艳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数学 | 实证研究(少先队活动) | |||
尤兰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英语 | 实证研究(综合实践) | |||
郭茹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语文 | 实证研究(校本课程) | |||
陈勇 | 中小学二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美术 | 实证研究(美术) | |||
陆乐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语文 | 实证研究(少先队活动) | |||
张燕兰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语文 | 实证研究(少先队活动) | |||
杨伟立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专任教师 | 语文 | 实证研究(校本课程) | |||
二、课题设计 | |||||||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 |||||||
1、对传统文化的审视。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那就是蚕桑文化,它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我国桑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法、绘画为一体,丰富多彩,富丽堂皇。在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文化慢慢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蚕桑文化正在渐渐淡出年轻一代的视线。我校曾经在2011年到2015开展“在少先队活动中传承蚕桑文化”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旨在进一步挖掘校本资源,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蚕桑文化。 2、源于对综合实践、校本、少先队活动等课程开发的初衷。 厚余历史上原来有一座武进区有名的缫丝厂,很多学生的爷爷奶奶曾在厚余缫丝厂工作,并且亲自养过蚕,有着丰富的养蚕经验;我校地处农村,农家孩子对养蚕有着浓厚的兴趣;学校开辟了一块桑园,有近十年的养蚕历史,很多学生都积累了一些养蚕心得;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养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童心筑起七彩梦”就是一个经典的系列活动;同时,我校还在2010年编成了一系列的校本教材《蚕桑》,在我校1——6年级校本课及少先队活动课中开设。这些都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基于学生素养和学校特色教育的构建。 我们提出《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旨在以传承“蚕桑文化”为突破口,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开辟了一条乡土之道,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找寻构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醇香、丰厚。 | |||||||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 |||||||
概念界定: 1、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2、小学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小学课程是指实现小学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小学生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3、本课题的理念是将蚕桑文化融入到小学部分课程中,挖掘整理传统蚕桑文化,研究蚕桑文化与学生素质成长相互依存的有效途径。 理论依据: 1.社会化理论 个体由婴儿到成人,经历了一个由生物性的“自然人”到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学范畴中个体的社会化。所谓个体的社会化,也即“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的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人获得其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 2、活动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把教育建立在儿童的四种本能活动基础上,提出了“活动课程”和“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实践”的观点,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列?符?赞科夫,他曾以《教学论与生活》为名发表过专著,认为教育离不开活动,离不开实践。 创新之处: 1、挖掘地方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培养有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蚕桑文化的融入,丰富了原有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更具活力,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可行性。 |
(三)研究目标 |
学生层面: 1、通过课题研究,充分挖掘蚕桑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蚕桑文化的历史习俗、风土人情、发展过程、表现形式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蚕的生活习性,强化责任感,珍爱生命,享受成长的快乐,培养动手、观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克服困难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师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层面:通过课题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来构建特色学校课程,以蚕桑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
(四)研究内容 |
本课题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蚕桑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及实施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 (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查找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了解蚕桑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探询蚕桑文化的丰富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种桑、养蚕、剥茧的工具及工艺,以及这一古老的农技与工艺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方式。 (3)创设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桑养蚕,从而了解劳动工具,种植方法,种植时间,养殖方法,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2、蚕桑文化融入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及实施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 (1)桑蚕文化融入学校校本课程的案例研究。 (2)开发蚕桑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蚕桑文化》校本教材。 3、蚕桑文化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及实施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 (1)桑蚕文化融入综合实践课程案例研究。 (2)开展一系列以“养蚕”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蚕的一生,掌握一定的养蚕方法,体验养殖过程的酸甜苦辣和生命成长的快乐。学会用文字的方式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及行为特征。 4、蚕桑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内容及实施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 (1)桑蚕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案例研究。 (2)开展“养蚕”主题绘画活动和手抄报评比活动,学会用图画的方式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及行为特征。 |
(五)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边改进。 2、文献研究法:通过全面搜集、鉴别、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3、经验总结法:通过召开现场交流,组织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对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或事例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推动课题研究工作。 |
(六)研究计划 |
1、课题研究时间:2016年12月— 2019年12月 2、课题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现状调查,做好研究准备。 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 :制订研究计划、组织实施。根据实施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创新、反思。 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展示队员活动成果;课题成果总结,进行成果推广。 |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
1、形成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的记录、体会、日记集等。 3、活动资料集(文字、照片等)。 4、课题组教师体会、反思、案例、论文等。 |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
1、制度保障。 例会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 研究组织保障:由副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学校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 2、时间保障。 确保时间落实,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全校性的课题研讨活动。 3、后勤保障。 学校对课题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组织上、制度上、器材上、经费上给予支持。对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的收集、开题、结题会的召开、研究成果的整理组合、电脑录入等方面给予经费上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