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在区教研室的领导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研修氛围,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教科研活动,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现回顾总结如下:
一、教师培训。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科研的关键,学校始终本着“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的原则,切实抓好师资培训。
1、学校教导处认真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培训。如:“校际合作教研活动”、“校内学科组教研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师德培训等等,以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校本培训。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提高教师投身研修工作的积极性,重点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为开展教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本学期组织的教师培训主要有:“常州市第二期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杨文娟思想报告会”“2016年武进区“大数据背景下的生长性阅读”研讨活动(11.17)”“2016年武进区“校长聚焦课堂”“2016年武进区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交流活动”“送培上门(语文)”等。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对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工作实施网络化管理,我们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做好上情下达工作,对参训教师统一报名、严格过程管理,保证每项培训都能取得实效。
4、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故事,记录教育工作中有意义的事件。开展教师教育故事或随笔征文评比活动。通过评比和交流,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教育观念得到了提升。其中4位老师获一等奖,8位老师获二等奖。
5、12月份,区语文教研员裴红霞校长到我校送课上门,执教一堂作文课,并为我校全体语文老师作了《以生为本,优化写作指导》的讲座。
6、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严格对照评审细则,有8位老师被评为2015—2016学年度校级骨干教师。
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工作中核心的一环。我校注重课题研究的管理,力求规范化。学校中层领导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和指导、检查课题研究进程;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依托,来营造研修的氛围。
1、区教研课题:《开展实施书法教育课程的行动研究》、《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这两个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上好研究课,并及时把自己的研究所得上传到课题网站,使网站内容不断丰富。本学期,课题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总结研究成果,于12月份顺利通过结题鉴定。
2、我们本着“基于校本”的研究理念,致力于打造有学校特色的课题文化,以“厚”文化为总的价值追求。开展《践行学校理念 打造厚实课堂》的研究课题,希望利用这一“突破口”,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并能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1月30日,开展了课题研讨活动。张伟亚老师为课题研讨活动提供课例——《小动物过冬》(第一课时)。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围绕本阶段研究目标“以厚实课堂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现厚实的教学思想”展开,对教材进行了深度挖掘,教学环节实用有效,课堂训练扎实有梯度,积累拓展有宽度,充分体现了“厚实”的课堂文化。课后,大家结合张老师的课例,围绕“厚实课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厚实课堂”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具体操作等问题进行研讨。最后,江伶副校长对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指导性的建议,她指出:在后续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要在实践中寻求各个学科“厚实课堂”的共同特征;要注重资料的积累,成果的总结等。课题组成员们在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我校曾经在2011年到2015开展“在少先队活动中传承蚕桑文化”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我们申报了区级课题《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旨在进一步挖掘校本资源,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蚕桑文化。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开辟了一条乡土之道,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找寻构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醇香、丰厚。
三、其他工作。
1、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
2、做好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网络化管理及认定工作。
3、对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4、组织参加小学2016信息化能手比赛(品德与社会),张燕兰老师获区二等奖。
5、认真对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用制度确保教科研工作取得实效。
反思我校一学期来的教科研工作,我们必须在苦干的基础上更要学会巧干,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聚焦课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教科研工作的指导性、实效性、群众性,在教育教学这块芳草地上再作贡献。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