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1日,五年级杨志青老师、江伶副校长分别在自己班级执教了18课《莫高窟》的第一、第二课时。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聚焦学科关键能力之高年段“向读学写”,两位老师在两周前就进行了精心准备,共同钻研教材,通过试上、磨课,终于在上周把两堂课完美地呈现在全体语文老师面前。
杨志青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一大亮点就是以“淹城动物园”为例,教给学生怎样编写写作提纲;江伶副校长的课堂条理清晰、大气而不张扬,课堂教学艺术更是值得品味。
课堂整体设计独具匠心。课文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三个自然段并列存在,结构非常清晰,江老师抓住“彩塑”作重点解读,避免了平均用力的弊端。而在分析“彩塑”自然段的时候,从“结构、语言、写法”三方面入手,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本段的结构,让学生自己品读语言,知道作者在写彩塑时如何做到语言准确;在讲述“点面结合”时,告诉学生本段中“点”是什么,为什么“卧佛”是“点”,“面”是什么,为什么“菩萨、力士、天王”是作为“面”来写的,为什么要点面结合?在讲述“壁画”时,老师从扶到放,按照学习“彩塑”的方法,完全由小组合作学习。
在渗透写作知识的同时,课堂细节精彩纷呈,如学生在回答飞天的动作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飞天优美的动作,这就是写的“生动”;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如学习“飞天”一段时,有位学生根据图画补充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追逐嬉戏……”老师及时引导“追逐能体现出飞天的美吗?不如改成追随”。在学习2、3自然段时,先文本后媒体,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再去欣赏彩塑与壁画,让学生由文本到图片进行了双重感悟,更加深了学生对莫高窟艺术宝库的印象。在这样的环节中,很好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
这两节课让所有的语文老师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撰稿:刘敏华 摄影:沈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