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全面落实关于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教材使用的要求,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正常实施,在总结过去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现制定我校2010—2011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背景分析
1、师资队伍情况。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不长,因此,实施活动的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技能匮乏;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建设不足、对活动过程驾驭能力不是很强,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等都有待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方面
(1)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
(2)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
(3)由于工作任务重,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在个别教师中存在。
学校方面
(1)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有了整体规划,可现今,由于各年级参与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一,个别综合实践老师教学能力差或者很少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
(2)学校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完善,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有偏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教学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
3、生源
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有着质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合作精神,相处能力等学习策略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同时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具体目标
(一)学科课程建设目标
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重点、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强化活动激励机制,加大教学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制订科学的课程实施计划。
(2)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和手段。改革传统的思想观念、活动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活动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撰写经验总结和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和案例,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二)各年段具体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学校本学期积极创建“常州市优质小学”、“绿色学校”的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具体目标:
低年级: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认识自我,养成勤奋、向上、守纪的学习生活态度;
中年级:
(1)了解周边地区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善于调查,善于总结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语言、艺术、社会、科学、生活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2)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
(3)逐步掌握收集、调查、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报告、汇报、讨论等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高年级:
(1)以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对家乡的关注,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考察家乡的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3)养成探究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
四、资源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发并利用好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一是学校图书室增添了大批图书,为了发挥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我们可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供学生阅读和查找资料。二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指导学生从网上搜寻资料。三是武装好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如,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和蚕桑室就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四是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类特色活动,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扩展学生活动的场所。
(2)开发社区资源。一是利用周边的有效资源,组织学生根据所研究的活动主题进行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二是与学校附近的一些企事业单位联系,邀请他们来校为学校做一些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采访、调查。三是去校外实践基地艺林园开展活动。
五、课程管理
1、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成立以下领导小组 :
分管领导:沈利青
教研组长:刘敏华
年级备课组长:胡志鹤(三) 谢文华(四) 郭茹(五) 陆乐(六)
指导老师:3—6班主任、冯娟、陆丽萍、
2、具体职责:
教研组长:负责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一起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组内外力量,监控和评价课程各类人员的工作。
年级组长:负责本组内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负责制定本组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实施进度计划,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协调年级组内本学科与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的关系,在整个课程实施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的作用。根据学校、年级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学生的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
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制定班级活动方案(五、六年级可指导学生制定)以及对学生方面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明确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做好结题展示和总结等,给予学生具体、明确、全面的指导。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时做好每次活动记录,要求每个学生做好研究笔记,随时检查,及时给予指导。并作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资料包的整理。
3、相关措施。
制定《厚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活动以及经验交流会,让教师交流和分享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经验;分管人员周密计划,深入一线听课、评价,研究指导,加强平日的过程管理;每位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留好相关书面材料,体现过程的评价,注意原始资料的保存,留下学生发展的痕迹,认真进行反思与总结;每学年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观摩展示活动;继续做好优秀案例,优秀成果的撰写和评选活动,及时推广典型,以带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另外,为充分利用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避免同一课程资源重复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序、有效的正常实施,本学期,学校将组织参与教师进行资源包编制的经验交流与问题反馈,将资源包的研制与活动实践有机结合,力求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理念。
五、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对于学生,主要从活动参与、方法应用、体验获得、能力发展四个维度,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相结合。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星级记录打分;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习题进行评价;老师的记录力求及时公正;最后以手抄报、图画、调查报告、表演吟唱等方式展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收获。
对教师来说,主要从对课程理解、课程实施、活动结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突破学科狭隘观念,积极参与其中。
厚余小学教导处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