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负担与精神压力的加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因而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失常等心因性疾病的学生人数大增。为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增强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学校管理工作方面
1.规范学校管理,加强教学管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真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2.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把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来抓,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注意防范,。及早觉察,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学生工作要防止方法简单粗暴,要正确区分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是道德品质问题,避免处理的一统化。
3.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学生,常常能在他的个体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条件。
4.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和教室里能产生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更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促进学习。
5.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识,指导学生改变行为与态度,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方面
1.关注学生情绪学校借助与情结教育有关的教学科目和一些调剂身心的娱乐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使学生的情绪获得正常发展并趋于成熟,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设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讲座、心理卫生课,以活动、板报形式等让学生了解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自己,并能按照心理规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3.进行必要的性教育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性生理卫生、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和法纪教育),是预防各种性生理和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使学生情绪稳定、专心学习和发展个性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