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读通教材
图文并茂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打开课本,映入眼帘的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面,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而且能让学生从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本套教材努力寻找并选择那些现实、有趣、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不仅丰富了课本内容,还给枯燥的数学教学融人了生活气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了数学文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通过史料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长了学生的见识。
二、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编者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们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是否合理利用并发挥了教材的优势呢?可能在理解和应用教材上还会存在一些偏差:
1、尽信教材
部分教师认为教材是专家们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这部分教师“视教材为圣经”,以教好教材为荣。缺乏开放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甚少。如学习三位数退位减法时,教材以“美丽的云南”为题材,标出云南三个城市的位置,给出各个城市之间的公路里程。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云南,云南对他们是陌生的,如果教师们还是利用这个情景图,学生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若利用身边的城市作为素材来贯穿教学过程,效果会好些。上面的例子说明:选用学生眼前看到的,脑子里想到的例子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对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上学和放学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发现问题。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2、违背教材
部分老师对教材缺乏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甚至与教材背道而驰。有的教师认为知识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教材提倡的算法多样化”,部分教师片面地把它和“一题多解”混为一谈。一题多解是面向学生个体而言,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算法多样化是面对群来讲的,也就是算法个性化。在课堂上出现多种算法,应正确处理特殊与一般、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算法并非越多越好。应该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优化算法。
3、忽视双基
“双基”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更需要发展,基础必须和创造相结合。
4、没有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如苏教版教材把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改成了解决实际问题,并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分散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使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后再解决问题动态过程,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各种能力。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停留在师生研究怎么列式计算,找出最后的结果这一层面上,教学目标只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由于教师的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导致了教师教得不到位,学生学得更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又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感觉到教师有力使不上,几道习题不教学生又不会,想教不知教些什么,感觉到学生学得不实在,但教师也无能为力。原因就是现在苏教版教材中没有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都穿插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习题之中,没有了例题教师也就不知道怎么教、不知教什么,于是教师教得匆匆忙忙、蜻蜓点水,学生学得朦朦胧胧、似懂非懂。所以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准确把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分段实施、逐步完成总体教学目标。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读懂、读通教材,去探索与思考,使我们的教材发挥最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