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文章内容
让数学课富有“数学味”
发布时间:2009-03-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赵沛全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这几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可时下,有不少数学课堂中“数学味”不浓,甚至严重缺失!我认为数学味就相当于饭桌上的主菜,生活味就相当于调味料,如果调味料过多了,菜反而不好吃了。所以要重视内容,适当加上调味料,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我们应该找回数学课中丢失的“数学味”!还数学课的本来面目。

导致 “数学味” 缺失的原因

一、目标膨胀,数学课堂承载过多的额外任务

教学目标膨胀是当前许多数学课缺少“数学味”的一大原因。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许多非数学的教学目标。如,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生硬的爱国主义教育,牵强附会的爱心教育和贴标签式的环保教育,等等。事实上,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目标的数量越多,“落实”得越多,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到的时间就越少,最后什么目标都是浮光掠影。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简约。

二、刻意追求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承载过多的功能

综合发展、学科整合等是时下流行的说法,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这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数学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忽视这种功能而刻意的追求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使数学课堂失去“数学味”。当然“数学味”与学科整合与渗透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数学味”拒绝的是:将把其他内容机械的加到数学中,不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不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

三、过度包装,非数学本质的东西充斥课堂

“数学味”缺失的课往往是包装过度的课。过度的包装容易使学生被非数学的课堂内容与非本质的外在形式所吸引。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数学内容包装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精美课件。然而,课件中耳熟能详的旋律,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色彩斑斓的画面,只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享受,有时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思考”在课件的音响、色彩、图影中被淡化。尽管这不是教师们的初衷,但学生感官所感受到的强刺激已经使这种“淡化”悄然成为事实。因此,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件,当以适用为标准,而不必追求形式上对学生的刺激。让学生享受“感官的愉悦”绝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数学课堂应努力追求让学生沉醉于“思考的乐趣”。

四、部分教师数学专业知识浅薄

部分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与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知识“浅”,没什么好讲的,于是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有的教师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就知识教知识,忽略了联结这些知识的思想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数学课程最本质的特点和要求,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

找回数学课的“数学味”

数学教学如何回归“数学”本位,去找回数学课的“数学味”呢?那只有一切从数学出发,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凸现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思考”为灵魂;要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及数学语言表达等特点。

数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是数学教学的辩证法。要让数学课充满“数学味”,必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是学习方式与数学内容的关系。确定学习方式不能一味求新求变,而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如计算教学,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不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是先“自学自悟”,后“教师讲解”,再辅以必要的练习。二是新方法与旧经验的关系。新方法虽好,但不是课课适用;传统经验虽旧,却是人们长期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二者各有所长,又各有局限性。如课堂导入,有的课非常适合创设情境,而有的课则更适合传统的“由旧知引出新知”的导入方法。

数学思考是构成数学课程“数学味”的核心要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当然的“主角”。一节缺少数学思考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热闹,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因为内在的思维活跃才是好课的“灵魂”。数学思考要在数学活动中实现,数学思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式、基本方法,如建立模型、符号化、转化思想等等;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数学推测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能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

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很多数学知识是对实际原型进行抽象得到的。比如,长方形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对长方形形状的桌面、窗户、地面等进行抽象,就得到了数学上的长方形。

数学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公理体系基础上的,按照严格的推理方法,得出一系列的结论。如欧几里德几何就是推理的典范。

数学的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是充满探索的,数学概念的引进、定理的证明、数学习题的解答等过程中,无一不与探索相联系。数学课中,如果缺少了探索,那就会变成完全的灌输,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味道。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堂数学课,总要有一两个数学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所提供的数学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望尘莫及;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解决,也起不到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教师所抛出的问题应该是有层次性,不同学习能力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动手,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有特定的数学语言,需要用数、式、图形等形式表达数学思维的结果。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求的数学语言不同,但有一个总的要求,不能失去数学上的科学性。

    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体现数学上下功夫,才会有精彩的课堂。教师们只有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领会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认真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才能上出有数学味的数学课。为此,我们大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