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语文学科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探讨,并请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低中高语文学科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
一、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探讨
各学段的具体要求,如下表:
(一)、低年级
习惯 1、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独立识字。
3、喜欢阅读,爱护图书。
识字 1、能准确地借助拼音认读汉字。
2、能按笔顺规则使用硬笔书写生字。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自主地阅读课文,并给文章标上小节符号、画出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3、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4、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中年级
习惯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养成预习的习惯,能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倾听,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识字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
3、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能复述文章的内容。
5、能够结合学习中的问题,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并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高年级
习惯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时能够搜集作者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拓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识字 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并能创造性地识字。
2、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5、查找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阅读时候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讨论。
二、第一课时教学的一般模式的探讨
我们的第一课时如何操作呢?我们对中年级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觉得可以采用如下模式: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的问题。
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也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话题的建构,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由课题导入,带着疑惑读课文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的标题虽然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那么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个孩子把最弱小的重读了。讨论: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还有人比我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谁比“我”弱小。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萨沙,正音,课文中没有注音,学生查字典。分析字形,并在书上摹写。
讨论问题:谁比萨沙弱小?再读课文,找出野蔷薇。出示野蔷薇,指导书写“蔷薇”,学生临写。从哪看出野蔷薇比萨沙弱小?指导读第七节。要求读通读顺。指书写:“掀”、正音:纤,两个读音。提问野蔷薇美吗?指名读课文第二节,要求同上。学生齐读第二节和第七节。
【第一次的初读中孩子们不仅初读课文至少两次,而且学习了两个新词,在朗读中正音,帮助学生读通课文。】
(2)、再读课题目
师:刚才我们听了L同学读了课题,让我们知道了“我”不是最弱小的,还有野蔷薇比“我”弱小。现在老师来读课题,大家好好听听,看看你听到了什么?
师范读。我不是最弱小的。突出“不是”。
生:老师突出了“不是”,也就是说萨沙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听出了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师:好,那我们到课文中去读读,看看哪些内容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最弱小?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
三、四、五、六、八节。
指名读通课文,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读好对话。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的重点段落,为下节课理解文章的内容打下基础。】
(3)、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课题的两种读法,听到了不同的意思,想想,还有别的读法吗?
引导学生练读。
指名读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突出了“我”。
师:读得好,我们一齐读一读,想一想,你读到了什么?
齐读,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一遍的读突出了“我”——萨沙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师:自由再读课文,好好体会这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归纳出主要内容。萨沙用自己的行动向妈妈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
生齐读课文。
如此紧抓课题,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味道,一次次朗读全文,或部分段落,在不断地咀嚼中,孩子们切切实实地读通了课文,而且读得饶有兴趣。同时在读中正音,读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就扎实有效又有味了。
2、质疑课题,引导学生读出新问题,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并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并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辅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向我们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教学本文时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读题,想想: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一节展开学习,叶欣为什么会成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在病人心中、在同事心中的叶欣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读着课文,思考着体会着叶欣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
3、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
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学生读课文,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机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达到读通课文,扫除障碍的目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导读方法。
(二)、抓住关键词句,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
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著名的特级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执教《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一课时教学里我抓住“大夫”这一词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字典正音,联系上下文找出正确的词意,让学生明白在自己遇到字词的疑难时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并在理解词语中不断质疑,引导学生读通了课文,初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实录如下: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师:看题目,读课文说说公仪休拒收谁的礼物?
生:公仪休拒收的是一个大(dài)夫的礼品。
师板书:大夫,是读大(dài)夫,还是大(dà)夫?
生齐声:大(dài)夫(师:用红笔注上 dà)
全班立刻哗然。
生:不对,是大(dài)夫……我们查字典……
于是有字典的纷纷开始查字典。
很快,生:老师你看,字典上写着大(dài)夫……
师:你给大家读读。
生读字典,其余同学边听边选。读到指医生时,不少学生附合同意。
师:好,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用书中的内容来说明这人是个医生。
生再读课文。
生:好像不是医生,是官员。你们看,“……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公仪休是个宰相,不会对一个医生称大人。
生:是的,在当时一般医生家恐怕也用不起管家。
师:说得好,我们来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话,(生读公仪休拒收礼物的那句话。)
生:什么是“务必”?
生:“务必”就是必须。(根据学生回答,师书写,请学生也写在书上。)
师:好,我们现在知道了大(dà)夫是一官职,再读解释。
读到山大王时,又有人附合,不过立刻有学生说:山大王与官职不是一回事,不对。
读完了dài,引导学生读dà。
生:老师不用读了,我看到了,大(dà) 夫是古代的一官职名称。
师:好,齐读一遍,大夫在古代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在宰相之下。同学们刚才学得非常认真,像这样有了不同意见就去字典或课文中寻找答案非常好,希望大家保持下去。
如此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引据进行论证,在不断论证中让学生一步步读通课文,从而达到理解词意,让学生学习了联系上下文选取正确的词意的方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引得自然得法。
(三)、再读课文,交流理解;重点朗读,再次激疑。
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在学生初步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品味人物品德,用已学过的词语或成语对人物进行概括:舍己为人、忠于职守、临危不惧、兢兢业业……
本文中多次提到叶欣去世的事,分别用了“走了”、“离开”、“离去”;学生在自己阅读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教者引导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在表达的环境、身份、语气、感情不同时得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让他们体会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再次产生阅读的兴趣。如:“死”还可以用:去世、逝世、老了、夭折、牺牲、光荣了、崩、薨……阅读中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叶欣能用自己的双手从死神的手里挽救无数条生命,而全体医务人员却不能从死神的手里挽救叶欣的生命?那么在第二课时的精读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此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在“非典”的时期,我们医务工作者在这一场战斗中所付出的代价。
有了这样的困惑,正说明了学生们读得很认真了,细致了,他们开始思考了。那么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当然也就有效了。
(四)、写字教学。
中年级的识字写字,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指导书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要求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可在第一课时中挑选学生较难识记或易混淆的字进行重点讲解分析。
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题目中的“龄”学生在“齿”下匡中常会把“人”写成“ ×”。教学时出时课题,教者请学生看老师板书课题,写到“龄”时,故意说自己突然想不起来它的写法了,谁能够帮助他。如此一说,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个个都想来帮忙,再请学生分析识记,学生对此字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当然识记的方法很多,我们只要用得有效,让学生识记了它,就是好方法。
以上是我们结合中年级教学的实际总结的一般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而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是生字新词的教学。因为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随文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准词语、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第二课时时集中指导书写生字新词。因为低年级是学生写字姿势、书写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用一课时来指导他们学习写字是非常必要的,再加上他们的写字速度很慢,在课堂上留十到十五分钟是不够的。这也暗合了苏教版教材“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策略。
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