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培训交流>>文章内容
新课程  新课堂
发布时间:2010-10-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伟立

——课堂观摩活动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杨伟立

2010927-29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十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聆听了特级教师袁浩的点评,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现将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以便大家信息共享。

一、具有艺术魅力的课堂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老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深入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优美的范读,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老师的语言太美了,我也要这样去读,从而唤醒了学生读的欲望。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去学习。

、不可替代的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它将动态、形象、美观、科学的信息,高效、便捷的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为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件中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占较大比重,设计得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好的表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同时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了学习兴趣。课件中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三、朗读教学与自主学习贯穿课堂。

在听课中大多数教师避免了过去,繁琐的分析和讲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品味阅读,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充满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诗性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教师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应该是书生朗朗的,每堂课我都能感受到的就是朗朗的读书声。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学生读的时间就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所谓读书,读书,书首先要求学生去读,让学生去读这篇文章,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意义。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对文章就基本理解了。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点拨指导。

1、带着问题,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文本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阅读感悟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感悟”。所听的课几乎都这样处理的,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符合学生阅读心里和特征。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他们细读品味。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自己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字斟句酌是感悟的需要。这一点,所有上课的老师都做到了,能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重点词,重点句反复品味。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想像感悟。

想象是感悟的翅膀。感悟时要引导学生体物入微,充分发挥想象,敏锐地捕捉字里行间闪动的灵性的气息,使词句与具体形象相结。

五、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个性化学习的权利,有学生独特的感受。

新课程、新教材给予了语文教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这里,我们的教学可以穿越传统的课堂时空,把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与学生们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是开放而鲜活的。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我要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博采众长,学习百家而顿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2010-10-1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