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注重内涵,开拓创新,努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通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学习培训,厚实教师理论底蕴。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有幸邀请到华师大教授沈龙明来我校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艺术》的讲座,沈教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功底和研究成果,阐明了他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细致独到的见解,并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梳理,对我们一线教师极富实践指导意义,我校老师感觉收获颇丰。
另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和创设条件让老师们走出校门,与名家、名师近距离接触。我们有二十多位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区级举办的各种学科培训活动,教师参加“名师大学堂”培训达30余次,另有4位老师参加了第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老师们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断地学习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细化科研工作管理,推动课题研究进程。
我校现有国家级课题一个,区级课题两个。对课题进行分层管理,由教导处全面负责,各课题组负责人严格按照实施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本学期对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长组员职责、课题组教师考核条例进行了修改,使要求更明确、内容更细化、操作起来更规范。
区级电教课题,从2006年12月开始到现在已历经3年,今年12月15日,接受了武进区专家的现场中期评估,评估组全面考察了我校电教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课题组臧景、蒋双艳、陈薇老师执教了三堂汇报课,沈利青副校长代表课题组作了课题工作报告,课题组长蒋丽汇报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课题副组长赵永强展示了课题网站。专家组认为厚余小学的课题研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符合当前减负增效的大背景,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活动,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效,通过这次现场评估,课题组成员有很多收获,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理清了研究思路。2010年1月,捷报传来,该课题在本次中期评估中荣获武进区一等奖。
区级英语课题,在组长吴娟老师的带领下,根据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课题网站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中;9月、12月开展了两次公开课研讨活动,分别由陈薇、吴娟两位老师执教;着手营造校园英语文化,如校板报的英语角,每班的英语园地等;开展校英语朗诵比赛,组织参加区英语朗诵比赛;开展三——六年级手抄英语小报评比展览活动等。
国家级课题,本学期开始进入实证研究阶段,制定了子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实施计划,建立了课题网站,完善了各栏目的设置。开展了两次公开课研讨活动,分别由郭茹、刘敏华两位老师执教。
三、增强服务创新意识,促进实践成果转化。
我们倡导教师既要勇于实践,又要善于总结,以成果来提升研究价值。本学期我们继续做好论文的参评与投稿工作。通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吴娟老师的论文《让听课、评课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尤兰老师的论文《巧用全身反应法,构筑灵动的课堂》和《将英语教学中的<生活化>进行到底》、陈薇老师的论文《朗读录音-促进英语朗读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赵沛全老师的论文《论课堂有效对话的实现》、蒋丽老师的论文《超越文本 智慧飞扬》、陆乐老师的论文《让“讨论”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陈勇老师的论文《把握阅读要领 提高阅读水平》、杨伟立老师的论文《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初探》、周建兴老师的论文《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于艳萍老师的论文《让有效阅读伴随学生成长》、臧景老师的论文《找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识字》《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开放让课堂充满阳光》分别在省、市、区级刊物上发表。
7——8月,我们开展了“校级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论文27篇,其中赵沛全老师的论文《论课堂有效对话的实现》、张伟亚老师的论文《让我们浸润在美的课堂里》、赵永强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课网络化课堂教学初探》、蒋双艳老师的论文《“数”山有路“问”为径》、陆乐老师的论文《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育的现代化》被评为校级一等奖。9——12月份,我们还组织了省“师陶杯”、省“蓝天杯”、区信息技术论文、区年会论文、省学会论文等评比活动。其中“师陶杯”共4篇论文参赛,有两位老师分别获二、三等奖;“蓝天杯”论文共8篇论文参赛,有5篇获奖,其中一篇获二等奖,四篇获三等奖;区信息技术论文,陈薇老师荣获一等奖,蒋丽、唐玉娟老师分别获二等奖;区年会论文,沈利青校长的撰写的德育论文获一等奖,陈薇、王雪飞、唐玉娟、郭茹老师获二等奖,赵沛全、王伟峰老师获三等奖;省学会论文,我校共送评论文9篇,其中两篇获二等奖,三篇获三等奖,获奖率为56%。
以上是这一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今后,我们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不断进步;注重反思,让教师变得更加敏锐;收获理想,让教师拥有更加充实的教育人生,从而使我校教科研工作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