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严格遵循上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工作计划中的要求和精神,以校本培训为突破口,充分调动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抓培训学习,抓课题研究,抓课堂教学实践,抓科研成果总结,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新的高度。
一、培训学习。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舍得投精力、花财力,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握各种机会组织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培训。本学期中,共有7位老师参加了省级以上培训活动,8位老师参加了市级培训活动,12位老师参加了区级培训活动。对外出学习人员加强组织,规范管理,要求写学习心得体会,以点带面。
另外,我们还注重“请进来”,为提高我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3月份,我校邀请区教研室钱新建主任来校作综合实践课程专题讲座,全体综合实践老师以及学校领导三十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钱主任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性质、活动方式、课题的来源、资料整理等方面内容,使各位老师加深了对该课程重要性的理解,理顺了思路。
不断地学习促进了我校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
二、课题研究。
为了使教科研工作更好地为课程改革服务,我校立足实际,坚持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上升为研究的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本学期,我校有区级课题两个,校级课题两个,对课题进行分层管理,由教导处全面负责,各课题组负责人严格按照实施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研究活动,认真分析课题研究中的得与失,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各课题组成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实证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
3月份,校级英语课题《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研究》顺利结题;与此同时,区级英语课题《引领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学英语的策略研究》成功申报,建立了课题网站,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实证研究的工作。
4月—5月,每个课题组都开展了两次校级课题研讨活动,蒋丽、沈利青、唐玉娟、刘敏华、尤兰、袁美玉六位老师承担了研究课的任务,为课题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研讨机会,通过认真讨论、共同研究,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总结反思,使各课题的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6月份,校级语文课题《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顺利结题;另外,为进一步提升我校课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我们申报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学校,并承担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教学、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渠道,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教师努力转变角色,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学期,我们倡导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备课做到多方扩充信息,完善备课资料。青年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及时记载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误,长处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
教研活动则坚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本学期数学学科的探讨主题是“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语文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第一课时”的教法,英语侧重研究“引领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学英语的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成果总结。
本学期,我们倡导教师既要勇于实践,又要善于总结,以成果来提升研究价值。通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吴娟老师的论文《让赏识之花盛开》发表于《小学教师报》;张燕兰老师的论文《小学生作文要多点趣味》发表于《课程与教学》;于艳萍老师的论文《心灵的收获》发表于《科学大众》;蒋丽老师的论文《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火花》获市级论文评比二等奖;刘敏华老师的论文《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获区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等等。
另外,本学期我们继续做好论文的参评与投稿工作。4月,组织教师参加了“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有15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6月,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年会论文的评选、优秀教师参加“黄浦杯”、“师陶杯”等征文活动;6月底,我们还开展了“校级论文评比”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撰写,相信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学期我们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还不是很强,教科研工作不够细化,课题实验开展的还不够深入等。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积极推动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与创新,继续深入地开展各项课题实验,更好地打造我校教育科研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