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课程,劳动课不能仅限于室内课堂教学,更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厚余小学推出“劳动+”特色课程,在校园里开辟了一片“半亩诗田”“三分桑缘”,攥紧抓牢“五育并举”抓手,着力落实“全面育人”目标。重点依托蚕桑课程,开启了一场跨域时空的丝绸文化之旅。
每年的“蚕桑节”开展“童心筑起七彩梦”特色主题活动。为乡村孩子们了解本土蚕桑产业历史,传承乡土文化提供平台。孩子们听乡土文化传承志愿者讲述了养蚕过程中的艰辛。等蚕儿经过几次蜕皮后,它们就要“上山”结茧了。在当地,给蚕儿准备的“山”,就是草龙。草龙,呈圆形的长条状草簇,每条大概两三米,直径大概四十来公分,一根根草杆向周围直立岔开。蚕在快要上山前把蚕移到事先做好的草龙上,它们开始吐丝,结出一个个洁白的蚕茧,大约五到六天完成吐丝后,洁白的蚕茧就一个个呈现在草龙上。
蚕桑研学,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生产活动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让他们意识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学校自蚕桑文化课程建设开设以来,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有力提升。“依托地域特色文化,挖掘利用蚕桑文化资源底蕴,以桑载道,以蚕化人。”我们期待厚小娃的蚕桑文化能穿越千年,“中国心,世界眼”成为厚小育人的期待。
乡村教育之路漫漫,学校将继续脚踏实地引导学生寻访乡土文化资源,体验蚕桑特色文化,让学生在探究中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传承,树立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爱上劳动、理解劳动、尊重劳动。
(厚余小学供稿 撰稿:赵沛全 摄影:芮梦 审核:江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