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阳光一路爱,一路奉献一路歌
——记乡村教育守望者刘敏华老师
刘敏华,厚余小学教师与课程中心副主任。武进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区优秀班主任、区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嘉泽镇优秀共产党员。33年来她把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用爱温暖学生,用知识点亮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扎根村小,守望成长
1989年7月,刘老师从江苏省武进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了厚余的一所村小,身体羸弱的她每天蹬着自行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到学校。作为一名年轻的村小教师,她把所有的爱和热情倾注到乡村教育中来。
她带领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讲赖宁故事,植树节挂树牌,野餐包馄饨,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所带小队被评为“常州市百个赖宁小队”,她也被评为区优秀大队辅导员。在教学上她努力成长,坚持专业阅读,不断锤炼教学技艺,所设计的教案获区一等奖、区公开课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续五年被评为武进区嘉奖。
深入寻访,编撰校史
2014年,区教育局编写《百年老校》一书,厚余小学作为百年老校之一,要对厚重的校史进行精要编撰。厚余小学是刘敏华老师的母校,她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她采访身边的老教师,请教母校历届校友,细心搜集和整理学校办学的历史资料。一有线索就马不停蹄地赶过去。记得有次一位老人说厚余街原来有个贻燕堂,她兴冲冲赶到那儿,谁知那里已经成了理发店了,贻燕堂的大门被理发店的煤气灶堵住了,她好说歹说,央求人家把煤气灶挪掉,拍下了几张贻燕堂大门的珍贵照片。她平时利用休息日三番五次到原厚余中学章守本校长家去采访,拿着录音笔,边听边记,回家再整理录音稿;厚小的校友许多在北京,为了采访他们,只能电话联系,老人年纪大了,耳朵不行了,就采访他们的子女,前前后后忙碌了大半学期,《厚德载物 余泽百年》终于圆满定稿完工。
以身垂范,克己奉公
“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一直是刘敏华的座右铭。刘敏华老师始终将学校工作放在第一位。2013年满脸生了病毒性疱疹,为了不耽误毕业班的教学,她依然戴着口罩坚持上课;2018年寒假开学前夕,双眼动了手术,第二天她就来校上课;2022年,她的左脚手术,她没有请学校安排代课,艰难地来校上课,不给学校添任何麻烦。相反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同年级组的老师生病请假,她义无反顾地挑起两个班的语文教学;音乐老师排练节目,她在旁边协同辅导,化妆、拍照、录像,无所不能。
作为教研组长,她深知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引领。每一次的区级公开教学,她总是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指导老师们上课,一句一句地修改教案;每次校本教研活动,都提前精心准备,让校本教研活动有序有质,让老师们学有所获。2022年她所带的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武进区第七届中小学先进教研组”。
养蚕是厚余小学的传统项目,在这个项目上,刘老师花费了许多心血,育种、养蚕、收集蚕茧、缫丝。清明节前后,刘老师最忙碌,小蚕已经出来了,几个蚕匾爬满密密麻麻的小蚕,假期、双休日,她总是早早到学校采摘桑叶,细心把桑叶用餐巾纸擦拭干净,剪成细条撒入蚕匾。等到小蚕长大一些再把小蚕分发到各班。指导学生开展蚕的饲料、颜色的研究,《走进蚕桑文化》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常州市二等奖。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青丝变白发,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同事劝她:“还有两年都要退休了,能且过就且过吧。”她总是说:“人虽然老了,但工作可不能马虎,不然,良心上过不去!”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22年,学校接受区督导评估,她负责校园文化和督评课,为了一节综合实践课,她手把手指导她的徒弟李畅老师,从教案的设计、试上,乃至动作的指导都不遗余力。为了学校五大园的命名,结合百年老校的资料,她又重新采访傅寅官老师,确定创办厚余小学第一任校长的名字——傅玉侪,作为一大园的名字——玉侪园,谐音“育才园”。
有一种追求叫执着,有一种执着叫热爱,做一位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她徜徉在教学路上,一路阳光一路爱,一路奉献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