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武进区厚余小学 陆丽萍
[内容摘要]当前,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绿色发展理念正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绿色发展视域下的教育,着眼于激励师生与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劳动为先为宗旨,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小主人意识,促使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最鲜亮的底色。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着力传承劳动基因;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着力增强学生劳动体验;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让劳动为学生成长赋能!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劳动教育 传统文化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重视劳动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班级小主人意识,促使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最鲜亮的底色。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我重视发挥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让劳动为学生成长赋能,为班级建设助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一、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劳动基因
劳动教育首先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不仅仅具有传授劳动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价值,更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终极性价值。然而近年来劳动价值观教育存在短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注重知识学习的论调日益响亮,“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的传唱声却日渐衰微。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高科技提供了各种便利,使孩子们更容易在物质方面的要求获得满足,从而缺乏对劳动的认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更是难以确立。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崇尚“勤劳”。在班级活动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有助于同学们传承劳动“基因”,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班级活动,学习劳动常识。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打饼……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习俗、品味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许多人过节时的首选。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班级活动,让同学们从中学习到劳动常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时节气,抓住这些时间节点开展活动进行劳动教育。
2.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班级活动,体会劳动价值。“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些传统故事名篇无一不在向我们揭示劳动的价值:一切都是靠劳动来创造。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论述数不胜数,政治家劝子侄勤于政事,学问家导儿孙勤于读书,贤母们教女儿勤于纺绩。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价值的内容开展好班级劳动教育,使劳动文化的历史底蕴在同学们的心中沉淀,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3.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班级活动,升华劳动情感。朴素的劳动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中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童心童趣,有“种豆南山下”的怡然自得,有“粒粒皆辛苦”的警醒之言……在这些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熏陶下,同学们可以认识到不稼不穑是可耻的,勤勉耕作是光荣的,从而“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道理的教育。
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有力见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我们要在班级活动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转化,就能更好地让同学们继承中华民族的劳动“基因”,有助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树立。
二、劳动教育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增强劳动体验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数字经济的时代,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1.建设班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要在实践中进行,更需要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培育。可城市化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同学们进行劳动实践过少的现象。我们应根据学校的特色设立劳动实践基地,保证班级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为同学提供主动参与、合作劳动的机会,从而增强劳动体验,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我们学校以蚕桑文化为特色校本课程,结合这一校本特色,在校内开辟了桑园作为同学的劳动实践基地。从除草松土到采桑养蚕,开展一系列的班级劳动教育课程。在实践基地同学们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分享爱心、快乐成长,体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实践基地的设立能够引导同学们在真实的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实践,实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型。
2.丰富班级劳动教育表现形式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要有新时代的表现形式,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的“小鬼当家”活动中,同学们从逛菜场学买菜做起,学着择菜洗菜,最后烹饪出美食。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用视频、图片记录下了一个个劳动片段,再加以文字制作出美篇。这些美篇不仅记录了同学们真实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体验,更让同学们在朋友圈收获点赞的同时提高了劳动的兴趣。劳动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时代元素,不断丰富班级劳动教育表现形式才能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主动参与感,促进劳动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形成劳动习惯
2019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班级劳动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同学们学习生活全过程。只有把劳动教育与同学生活相结合,才能促使他们形成劳动习惯,在劳动中获得发展。我们可以从自我服务劳动、家庭体验劳动、校园岗位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四个方面进行,切实做到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自我服务劳动,如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洗衣服、学做饭等一些简单的劳动,同学们在这些劳动中容易获得成就感,不断进行反复实践,从而形成劳动习惯,促使同学们真正地将劳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家庭体验劳动,家庭也是培养同学们劳动习惯的重要阵地。要促进家庭重视对同学们进行劳动教育,同时可以开展活动指导家庭体验劳动的开展。如“今天我当家”“陪父母上一天班”的活动。校园岗位劳动,可以是基本的日常打扫,也可以设立不同的岗位进行劳动实践,如:班级图书管理员、绿植管理员、红领巾监督员等,把劳动教育细化到每个同学的身上,使同学们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培养起综合劳动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劳动则要引导同学们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这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总之,劳动教育要立足于同学们的生活,全方位地为同学们创造劳动的氛围,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的劳动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班级建设中,我们要把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为班级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教育研究》编辑部,2019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