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虫,让人惊叹
把一片片桑树叶子变成丝,只有蚕宝宝有这么神奇的本领。蚕宝宝为什么会具有这么神奇的能耐?它们的一生到底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蚕最喜欢桑叶。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蚕几乎是没有视力的。蚕宝宝的眼睛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它不能看到叶子在哪里,或者怎么去吃,它看不到的。原来,蚕宝宝的“眼睛”只能称为“眼”,是一些感光细胞,基本没有视觉作用。它们能准确地找到桑叶,靠的不是视觉,而是桑叶里面有一种味道吸引了蚕。
蚕宝宝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蚕在幼虫阶段的生长期大约25天。二十五天,一条蚕宝宝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增重一万倍,而它的丝腺增大了16万倍。这样的生命奇迹的确让人惊叹!其实蚕宝宝让自己的丝腺如此疯狂地生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吐丝结茧。那么,蚕宝宝为什么非得要吐丝结茧呢?它们之所以吐丝结茧,就是为了保护即将变态的蛹不会被天敌伤害,从而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
当蚕宝宝的体表由白色渐渐变黄并呈现透明的时候,就是熟蚕了。从孵化到结茧之前,蚕宝宝尾部肛门处会一直有一颗蚕的粪便,俗称“关门沙”。当蚕宝宝把最后的一粒关门沙排出体外,肛门处不再有“关门沙”,它就成为了熟蚕。这时候,熟蚕的消化系统几乎已经消失,体内的大部分空间都会被丝腺占据。蚕宝宝丝腺内,充满了丝物质。神奇的是,这些丝物质,并不是人们看到的细丝状态,而是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
为什么胶状的丝物质,只要一吐出蚕宝宝的口,它就瞬间变成了固体的蚕丝呢?这个神奇变化的秘密,是由蚕宝宝的吐丝方式控制的。丝物质是液体,吐出来靠头部下面有个吐丝口吐出来,找到位置以后,找到一个支点黏住了以后,它靠物理牵引,牵引一下,把茧丝的分子排列好,排列好以后形成一个茧丝。蚕宝宝身体内的胶状丝物质,它的分子排列方式和蚕丝完全不同。
蚕宝宝在吐丝的时候,头部会来回不停地摆动。在这个晃动的过程中,胶状的丝物质的分子会被重新排列,在吐出口的那一瞬间,它就会凝结成固态的蚕丝。
如果不牵引,不摇晃的话,那么它吐出来的时候是一块,好像胶水一样的一块,不能成茧丝。
通过摆头的牵引,第一口丝物质被蚕宝宝吐出来,蚕结茧的过程也随之拉开了序幕。这个吐丝结茧的过程,时间更为紧迫,只有48个小时,在48个小时之内,蚕宝宝完成最后结茧,还有三个步骤要走。它刚开始上来的时候,熟了以后,它要找一个支点,这跟我们造房子一样的,搭架子,找一个支点,支点上粘一个点,把丝线拉过来,拉成一个支架。外面这一层是茧衣,也是支架,搭支架的时候是S型的,很乱的。搭完支架、结完茧衣以后,一个蚕茧的轮廓就出现了。在这个空间里面,蚕宝宝就要开始吐茧层了。吐茧子的时候里面是8字型的,吐茧片,一个方向地吐,基本上是24个8,叠起来,24个8,再叠起来,24个8。这样叠起来做成一个茧子。
至于它为什么会选择8字型的吐丝方式,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人们有很多种猜测。有人猜测这可能会使结茧的成本最低,也可能和蚕宝宝在密闭的空间,最方便蠕动身体有关系。不论是哪种猜测,无疑我们看到的结果是,蚕茧很结实,的确起到了保护蛹的作用。
等到吐丝吐得差不多的时候呢,大概是百分之十五左右,剩下来,它肚子里知道的,它知道的,它有个习性的,它知道丝不多了,里面马上直接吐一个茧衬,里面丝也是比较乱的,S型,8字型,乱吐了,为什么乱吐呢?它就是为了保护自己。
蚕宝宝吐完丝,身体就会缩小一半,所以体型会变小,茧内的空间就会相对变大。它们为了保护自身,就要用最里面这一层松散柔软的茧衬把自己包裹起来。茧衬对蛹起到了保护和缓冲的作用,所以即便蚕茧挂在树上遇到刮风下雨,里面的蚕蛹也不会受到伤害。
从第一口丝开始,蚕宝宝会持续不断地,把体内的丝物质全部吐出来,随着最后一口丝的吐出,它的结茧过程也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它的这一根丝,要持续不断地吐两个昼夜,那么这一根丝究竟能有多长呢?它的丝可以长到一千多米,一千两百米,一千三百米这么长。尽管每颗蚕茧的茧丝有一千多米长,但是这么长的茧丝重量也只有1克多,所以每根桑蚕丝就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粗细,由此足见桑蚕丝的轻盈和纤细。
大约在47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蚕吐丝的这个秘密,开始饲养家蚕进行抽丝剥茧,制作丝绸服饰,拉制蚕丝被,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人们对于蚕以及蚕丝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蚕丝的应用,也被延伸到了更多的领域。
像现在高科技上的东西,我们特作规格的蚕丝,可以用作航天器上的电缆绝缘,另外还有再超细规格的蚕丝,拿去做医学上面的心脏、内脏缝合手术……现在随着开发用途的不断扩大,相信这个原料的用途肯定也是越来越大。
每一个物种在进化中,都会展示出自己的生存智慧。人类巧妙地利用着它们的智慧,并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这就是科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