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学习资料>>文章内容
我国蚕桑文化历史悠久 桑叶茶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19-10-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黎云

       我国蚕桑文化历史悠久 桑叶茶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 

传说人类始祖轩辕皇帝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蚕桑起源于我国。“丝绸之路”举世闻名,建立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长安(今西安)不仅是蚕桑发祥地,也是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誉为塞里斯--出丝的中国;秦尼城--出丝的长安城。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功伟绩。

长安历史上先后是十一个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统治阶级从来就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古书、古地方志、农业志、经典佳作名著等都作了真实的记载和描述。唐贞观之治时出现的太平盛世。关中农村就是夫唱妇随、男耕女织一派兴隆的农桑景象。王维“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建“妇姑相唤浴蚕去”;李白“秦地罗敷女,采蚕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饥蚕妾欲去,五马莫留连”等等,都是对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临潼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黄白丝居六菥之首,黄白棉花次之。证实棉花在元末从西方引入我国,二百多年仍比不上丝的产量。至今流传下来的地名--桑园、桑沟等;桑的成语--“春蚕到死丝方尽”、“麦熟一晌蚕老一时”;桑的民间故事佳话--刘秀以桑椹济饥得以活命,封桑为佳木;曹操收集干桑椹以解军粮危机;桑的剧作--五典坡中的“妇人不能奔桑园”一句唱词以及至今保留下来上百年的大桑树都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所以,桑的灿烂文化、文明历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我国近代历史上,由于战争破坏、棉花大面积栽植、农田土地修复等原因,蚕桑生产逐渐南移。但是,丝绸始终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在八十年代创汇仅次于石油,为出口第二大商品,说明栽桑养蚕作为强国富民的有效途径,在农业产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桑全身是宝,古今中外对其评述至高无上,被称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益友。李时珍《本草纲目》这部著名药典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全面记述了桑各个器官(根、茎、叶、花、果)以及桑的形成物、寄生物、化合物等的医用价值。前苏联莫斯科沙迪诺博士等科学家研究百岁老人之谜的调查中发现:亚巴赞山区村民特别健康长寿,年寿最高的一百六十岁,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他们行动敏捷,身体健壮,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满山遍野都是桑树,当地群众习惯于用桑叶代茶泡喝外,还常年吃桑葚,村民每天早、中、晚都饮用桑椹汁。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发现新疆皮山县18万人口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2.84%,最高年岁120岁,111岁的卡迪尔伊仍可参加夏收。科学院、医学院的调查表明还是栽植和食用桑椹的缘故。由此证实,桑椹不仅具有补血、补肾、生津、生精、乌发、化淤等有效功能,而且可以防止人体动脉硬化和骨骼关节硬化、使人的新陈代谢和生殖机能旺盛。桑叶含有较多的叶酸,每克桑叶含有叶酸105微克,这是一种医药原料,参与核酸的合成,有抗各种贫血和促进生长的作用,并能治疗胃癌、肠胃管道障碍、食欲营养不良和疮疹性皮炎等,足见桑叶茶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