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是我国古代文明产物之一,中国丝绸早在汉代以前就已输出,且闻名于国外,《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责,求奇缯物,问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今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贩卖丝货,运销外国,竟成巨富,位同封君,列朝议事”。中国丝绢在当时国际市场的身价,由此可见。公元前1090年至公元900年间,即周至隋末,中国的蚕丝文化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向欧亚等地传播。其中向东主要是传播到日本,向西主要传播到一些欧洲国家,向南则主要传播到印度、越南等国。根据印度学专家雅各比考证:公元前四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在位时,大臣高底里雅所撰书中不仅有支那之名,且谓该时丝已贩运至印度;丝在印度除了做衣服外,还用作帝王的旌旗,临风招展,飒然有声。在其它运销印度的商品中如樟脑、铁、铅、茶、银朱、荔枝、豆、马、花生中,丝是首屈一指的畅销物。印度古代着名的《摩奴法典》将中国与希腊并列。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有对中国丝的记载;梵文中许多与丝有关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丝)、Cinamsuka(丝衣服)等,皆以Cina(中国)这个字做成组成的部分,可见中国丝对古代印度之影响。? 蚕丝文化的传播以“丝绸之路”为代表。汉武帝时期开辟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将“走出去”的理念付诸实践。丝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濡化和涵化,并不断地发生着变迁。
蚕丝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半壁江山,夏鼐先生认为:“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蚕丝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蚕丝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条件;蚕丝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蚕丝文化根植的社会结构形态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宗法制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先民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百姓“衣食为先”,农桑、田蚕、耕织并重,“耕读传家”,世世代代繁衍在东亚这块大地。历代统治者治国无不农桑并重倡导“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奖劝农桑,教民田蚕”、“帝亲耕,后亲蚕”、“一夫耕,一妇蚕”、“农事伤,饥之本”、“女红害,寒之源”等观点深入人心,达成官民之共识。同时蚕丝文化对于中国的礼教文化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尚书·益稷》载舜、禹古代圣贤论“十二章”丝绸服饰图案,形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教文化源头,蚕丝服饰成为等级文化的重要外在标志,并形成了一个祖先、一种权力、一个核心的特殊礼治政体;《吕氏春秋·上农》中“帝亲耕、后亲蚕”的“先蚕礼”,及《礼记·月令》中“季春之月,后妃亲躬东乡蚕桑,以劝蚕事,分茧称丝以共郊庙之服”等“劝课农桑”的农政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蚕桑的重视程度;《蚕织图》描绘饲蚕、缫丝、织绸的生产过程,配以精美的图文和朗朗上口的诗歌,成为融艺术、技术于一体的教育百官及百姓栽桑养蚕的重要图谱,是统治者“为政以德”思想的实施。
除了对中华民族自身的影响,蚕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东西方科学和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影响着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