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体验蚕桑文化
发布时间:2019-06-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乐

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引导学生体验蚕桑文化

【摘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的教育思想,他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变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实现教育数学目标。江南是全国著名的盛产丝绸之地,种桑养蚕是江南地区的农家传统,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此地特有的文化现象。

 本文以特色常武地区为引领,通过“认识桑树”“ 养蚕宝宝”“学做印!染工”等活动,带领学生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魄力。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蚕文化  蚕宝宝

常武地区是全国盛产丝绸之地,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业文化源远流长。种桑养蚕是本地区的农家传统,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此地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我们开展《特色常武地区》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本地的蚕桑文化。但对于小学的学生,如何去感受蚕桑文化的魄力呢?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啊,何不让我们的小朋友也来实践下小小养蚕女,尝试一下小小印染工,通过亲身体验,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它阐明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二位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格,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事实上,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首先,养育的蚕宝宝就是家长带来的。蚕宝宝养起来了,可在城镇,蚕宝宝的主要食物一一桑叶成了大问题。除了学校有一个小桑园之外,有家长从单位采来桑叶,还有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开车去其他地方采摘,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蚕宝宝快上山,家长拿来了稻草,用纸板把鞋盒隔成了间间小房间, 带到学校, 供蚕宝宝上山用。籍由养蚕宝宝这个活动,老师、家长和孩子起参与进行,并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一起完成给蚕宝宝采食物, 帮蚕宝宝布置新家,为蚕宝宝拍照,替蚕宝宝记日记等等实践活动,共同认识了蚕宝宝的生命过程,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除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行,还共同领略了祖国悠久灿烂的蚕文化,构建起了理解、协作、互助、共赢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方法论。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在我们“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的活动中,小学生们在做中学,在做中乐,活动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进行中,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与蚕宝宝朝夕相处,跟随家长起为蚕宝宝采桑叶,为蚕宝宝清理粪便,观察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吃吃睡睡,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黄变自,吐丝结茧,变化成蚕蛹,直到最后羽化成蛾,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摸摸蚕宝宝凉凉的皮肤,闻闻蚕沙的味道,进而模仿蚕宝宝的爬行,表演蚕宝宝的成长经历,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学生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解决,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在《桑果!桑果》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挤、压、捣等方法,把桑果变成染料,了 解了古人制作染料的不易,因而在接下来小小印染工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特别珍惜自己制作出来的“染料”,都努力要印出最好的图案。

 

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在“蚕宝生与蚕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我们让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桑叶,其他同学则在学校学习分辨嫩叶和老叶,了解根据桑叶的成熟程度,喂养不同时期的蚕宝宝,采摘、品尝桑果,用桑果进行染纸游戏、了解古代颜料的由来。请教养蚕人,了能养蚕知识和蚕文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蚕丝制品,了解蚕丝的经济价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亲近自然,步入社会, 获得了关于蚕宝宝的丰富知识。

例如蚕沙,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一开始,有的学生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于是我们就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了,原来蚕的一身都是宝,蚕沙是一种中药,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能清凉明目呢,并且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作为丝绸之乡,蚕丝制品种类繁多,有真丝围巾、各种款式的丝绸衣服、帽子等,当然更少不了蚕丝被,那蚕丝被是如何制作的呢?我们请来了有经验的家长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从蚕茧中抽出丝,由学生来绕丝,示范烧茧剥茧,了解丝棉斗的制作;参观丝棉加工坊,观看如何把棉斗拉成被子,并尝试学拉棉斗,当学生感受到几个同学也拉不好一个棉斗,而阿姨只要两个人,就把一个个书包大小的棉斗又快又好地拉成了被子大小,对阿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开辟了巨大的空间,使他们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彰显了个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社会情感得到丰富。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而且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在了幼小的心灵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