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中国蚕丝文化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燕兰

所谓蚕丝文化,是指栽桑、养蚕、缀丝、织绸与染织等先进技术及其物化而生成的文明。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丝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将从中国蚕丝文化的起源、传播、影响、发展出路这四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中国的蚕丝文化。

 

(一)、中国蚕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植桑养蚕。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周朝蚕桑生产已成为专业化。西汉时期的缫织技术已相当进步。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批西汉前期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织制得已相当精美。当时丝织品的产量也很大。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东巡海上,封禅泰山,在华北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朝廷用赋税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据估计,那时候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西汉时代丝织品的精美和产量的丰富,固然反映当时缫织手工业的水平,但也间接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的发展情况。东汉的蚕桑业又比西汉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从简书和帛书的消长上可以看出。简书就是写在竹、木简上的字书;帛书就是写在绢帛上的字书。商殷时代,全是简书;春秋战国时代绢帛生产较多,才有帛书。汉朝简书和帛书并行,不过西汉简书多于帛书,到东汉后期,帛书大大超过了简书。可见东汉的绢帛生产比西汉多得多,说明东汉的蚕桑生产比西汉更发达了。

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的若干个文化系统中心,出土了不同形状的蚕纹陶罐和陶蚕蛹及纺轮。陶器是中华农耕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而蚕纹陶器可以推测其是用于饲蚕或盛蚕茧的容器,这是我国原始先民饲养家蚕的重要佐证;而陶蚕蛹是仿蚕蛹形状而制作的原始艺术品,这体现我国先民以蚕为图腾崇拜对象。新石器时期的蚕纹陶器和陶蚕蛹,是7000年前蚕丝文化萌芽的重要证据。夏商周上古三代遗址出土大量的蚕纹青铜器、蚕形玉器、刻有“桑、蚕、丝、帛”及“蚕示”卜辞的甲骨等,青铜器在我国是重要的礼器而非实用器物,“国之大事,惟祀与戎”,青铜器是王权的集中体现,在国之重器上刻画蚕纹,足见蚕地位之高;而玉是“礼天”和“祭地”的重要礼器,玉蚕体现先民对蚕的崇拜。蚕刻青铜器、蚕丝包裹的青铜器、玉蚕,体现了蚕丝是中华文化最为核心的礼仪、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元素。(1)上述这些文物的出土都有力地说明了我国蚕丝文化历史悠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