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以 小 处 见 特 色
发布时间:2019-06-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郭茹

毋庸置疑,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薄弱环节,如果每一个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能够得到成功的体验,我想,对于他来说,是终生受益的!可惜,在我们农村小学中,认识也好,理论也罢,甚至连硬件都没有跟得上学生成长的需要。想了又想:虽然我们无力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但我们可以重视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一、 结合特色开展活动

一所学校,本身就是一笔综合课程的资源。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点。从学校的具体情景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依托学校特色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楼后一直有一块空地,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学校把这块地统一规划设计,改造为学生的劳动基地。学生们在那里学习种蔬菜,种花生,种玉米。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认识了各种作物,也培养了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校园的花圃更是一个好地方,学生们利用课余的时间种花、养花、施肥、管理、记录,用心体验着成功或失败的苦乐酸甜,用笔描绘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春天到了,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同学们流连于校园的绿树红花,陶醉于花圃的五彩缤纷间。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贴近生活,亲近自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之一。通过这些课,学生熟悉了许多种花木品种,了解了花木种植的许多知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品质。  

二、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农村虽然在教学设施等硬件上比不上城市,但农村也有农村可利用的资源,比如说泥土的气息吧,城里的孩子怎么都无法体会得到,而且也难以与农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可是在农村,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亲身去感受。

1.开发大池塘

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却自有一方广阔的天地。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我们组织学生在池塘里养鱼,养虾,种莲藕。通过喂养鱼虾,认识了它们的特性,比在课本上学习效果好。学生们捞鱼摸虾,欣赏荷花,池塘成了学习活动的好地方。

2.奔向艺林园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它的开展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一定要因地制宜,利用区域优势,根据“就近、便利、灵活”的原则,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点,体现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艺林园离我校只有一里路,我们带同学们去园里考察,研究艺林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园里的各种植物,研究乱采乱挖带来的破坏和隐患,并让同学们搜集资料写成调查报告。高年级还专门开展了“护花使者——花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采访、上网查阅等多种途径获取了花盆的各方面资料。  

三、结合农村时令开展活动

在农村,一年四季的色彩分得最清晰。所以,抓住农村时令特征明显的资源优势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秋天到了,金黄的麦子成熟了,洁白的棉花从棉果里钻了出来,村头柿子树上的柿子笑红了脸,我们班开展了季节性很强的主题实践活动“成熟的秋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歌咏秋天,甚至跟大人们一起收麦子、采棉花、摘果子,在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劳动的滋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均有着自身的优势,课程具体内容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实。作为综合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努力为学生开辟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探究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我们心中时刻期待着这些美好成果的展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