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养蚕经历》教学心得
每年的春天,我们学生都会在学校组织下进行养蚕活动。在这之前学生已亲历了养蚕活动,用各种方式记录了蚕的生长过程,并开展了抽丝活动。老师通过组织学生用各种形式进行养蚕活动的经验交流,对蚕的一生、生活习性、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总结,培养学生乐于分享他人成果,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情感,以实现课程标准制定的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等目标。
在进行交流前,学生已经对蚕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观察,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已经掌握了用日记等记录蚕的生长过程的方法,学会了抽丝的方法。因此,等待他们的就是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与同伴们进行分享。所以,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交流才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同学面前。而教材中则主要针对蚕一生的变化、养蚕的成败经验让学生进行交流,这就局限了学生交流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在这个养蚕主题活动中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次活动的实际要求,可以这样处理教材与活动的关系:以教材为依托,却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开展一个“由我来说小客人——即养蚕活动经验交流会”,让学生针对自己研究成果中的闪光点畅所欲言,尽情交流想交流的内容。(如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与班队活动课结合起来)
另外,在这一活动中,活动评价非常重要,它既是对学生整个养蚕活动成果的肯定,又是整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评价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小组自评与小组互评可以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家长评是在本节课后完成的,它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了解学校里科学课开展的具体情况。
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学生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直接的揭示内容,与学生的内心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0多天的观察研究,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图片、照片、视频等。通过参观交流,他们会发现,谁的记录矗好、谁的观察最细致、谁的蚕养的最大、以后再观察我都应该怎样做。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资源共享的过程。
在信息发布中,学生们不但能够提炼出蚕的一生变化,还可以弥补在参观中漏掉的信息。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述机会、交流机会。
学生们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还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等。通过对未知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不但是解决学生的困惑,更是科学学习的继续和延伸。
本节课上,教师的话比较少。教师主要是做为一名组织者,只是为学生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平台。本部分学生是一名参观者,他们的自由度很大,可以在任何时候去任何一个展台,完全是自主的进行学习。当然,教师在此时也要注意引导并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们走了出去。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们在养蚕之前首先了解了一些养殖知识。难忘的养蚕活动结束了,学生们真正的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周期。他们对观察的意义、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当学生们坐下来,欣赏同学之间的成果,回顾他们的养蚕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它将支持着学生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正像是(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那样,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培养出多少的科学家,而是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