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悠久的吴地蚕桑
悠久的吴地蚕桑
发布时间:2019-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勇

在世界上,中国人最早把一种野生昆虫驯化成服从人类意志的“蚕宝宝”,让其吐出缕缕雪白的蚕丝,美化人类的生活。丝绸也赢得了“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吴地就有蚕桑丝织活动。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新石器遗址的下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一小片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绢片的年代为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中国是丝绸文化的发祥地,而吴地则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魏晋时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太湖流域吴文化的发展。太湖流域土地肥沃,但由于地势低洼,降雨量充沛,历史上水患频繁。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派8千士兵屯驻太湖流域,负责修治、疏浚水利工程。吴地军民同心协力,挖深河道,用淤泥筑起堤坝,形成了少则数十亩、多则上百亩的圩田。挖深的河道便于排洪、引水,加高的圩埂又能护田,大大加强了太湖流域的防洪抗洪能力。圩田种稻,圩埂植桑,田蚕相得益彰。旱涝保收的“圩田”,大大促进了吴地稻作文化和蚕桑丝绸文化的发展。南宋时,临安(杭州)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吴地成为中国丝绸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明清之际,吴地的丝绸文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东亚,乃至全世界。?

太湖流域原先的桑树称“荆桑”,也叫野桑。宋时,太湖流域的蚕农从黄淮流域引进了经嫁接的鲁桑,学会了桑树嫁接技术。荆桑根须发达,能从土壤中充分吸收养分,但桑叶既小又薄,出叶率不高;鲁桑的桑叶既宽大又厚泽,但根须不够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逊于荆桑。太湖流域的蚕农通过荆桑与鲁桑的嫁接,培育出了一种新的品种――湖桑。湖桑,吴地俗称“家桑”,兼具荆桑与鲁桑的优点,成为一种优良的桑树品种。

明清之际,湖州菱湖一带的养鱼业十分发达。清代诗人厉鹗在《菱湖诗》中写道:“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当地农民在鱼塘堤埂上“播谷种蔬,树植蚕巢”,让鱼与桑形成良性的食物链,即桑叶喂蚕,蚕沙(蚕屎)喂鱼,鱼塘淤泥作为桑林肥料,这便是颇具特色的“桑基鱼塘”。

元朝,太湖流域的蚕农改良了北丝车,用南丝车缫出了比北丝车缫出来的“肥丝”要精细得多的细丝。明代,湖丝声誉鹊起,赢得了“湖丝甲天下”的美称。其中“辑里丝”更是细丝中的翘楚,它质地细匀白韧,随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享誉海外。辑里村,又名七里村,是位于南浔与乌镇之间的一个小村镇。该地“穿珠湾,水澄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到了近代,“辑里丝”名声与日俱增,以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为特色,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国货展览会上频频获奖。连清室的龙袍、凤衣也指定用“辑里丝”织造的丝织品裁制。太湖流域的蚕农纷纷效仿辑里人的方法,缫出细丝,也称辑里湖丝。?

无丝不成镇”,丝绸业的兴盛,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南浔、菱湖、双林、乌镇、盛泽等市镇成为重要的丝绸集散地,发展成“烟火十万人家”的江南雄镇。江南丝绸业小城镇上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吴地的蚕桑业、缫丝业和丝织业均十分发达。双林的“倪绫”是明代朝廷大臣“奏本”的专用绫。“机杼之有,相沿此业,巧变百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