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民俗文化及其形成渊源
一、丰富的蚕桑民俗
嘉兴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嘉兴作为浙北富庶之地,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自古以来风调雨顺的气候特征以及得天独厚地理条件使嘉兴盛行桑树种植,依托于桑树而产生的养蚕业也在嘉兴兴旺发达起来。千百年来,勤劳的嘉兴人民用碧绿的桑叶和洁白的蚕丝织成了嘉兴多彩的蚕桑文化。嘉兴的蚕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自发性、多元性和传承性,是嘉兴一张极具特色的名片。嘉兴的蚕桑民俗首先表现在信仰祭祀民俗中。由于远古科技不发达,蚕业丰歉难料,远古人便乞求神灵庇佑,以期丰收,由此产生了以神灵信仰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蚕乡特有的风俗,其中最主要的是祭祀蚕神。蚕神即是马头娘娘,又叫蚕花娘娘。嘉兴祭祀蚕神,目的是祈求自家的蚕桑业兴旺发达。当下人们对蚕神的迷信逐渐淡化,祭祀蚕神仪式每年只举行两次,一次是在蚕事初始时,祭神祈求保佑;另一次是在蚕采茧后,即“还愿酬神”,俗称“谢蚕神”。嘉兴在祭祀蚕神的过程中演化出许多庆祝的习俗,包括“蚕花水会”,以淄院陡门水会、新滕水会最为出名。“踏白船”现作为一种划船比赛,古代也是为祭祀蚕神,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日为蚕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于是日举行。另外有“做茧圆吃蚕花包子”、“谢蚕花”等习俗。嘉兴蚕桑民俗文化以祭祀蚕神为开端,蚕桑业的丰收增进了人们对蚕神的信仰,在群体的蚕神祭典中,蚕农们不断交流养蚕经验和技术,久而久之,相沿成风,相习成俗,逐渐形成和完善蚕区特有的习俗,包括婚俗、丧俗等。婚俗是一个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的婚俗深受蚕桑纺织业的影响。嘉兴的婚俗主要包括送蚕花、讨蚕花蜡烛、撒蚕花、看花蚕等。看花蚕是指新媳妇过门后,婆家对新媳妇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要求她在第一年独立养好一张蚕种的蚕,接受考验。嘉兴与蚕桑相关的丧俗主要是“扯蚕花挨子”。蚕花挨子即丝绵胎,是海宁旧时丧葬习俗。死者入殓时,亲属按长幼亲疏,按顺序每两人用手扯一张薄薄的丝绵,盖在死者身上,越厚越体面,有保护死者遗体之意,也含有请死者保佑后辈生活安康、蚕花丰收的祈求。另外一个习俗是“盘蚕花”,也兴盛于海宁,即死者入殓前,亲属绕遗体三圈,口中念念有词,称盘蚕花。
二、嘉兴蚕桑文化的源头
嘉兴湿润的气候、便捷的水利造就了嘉兴别具一格的蚕桑文化。嘉兴蚕桑文化作为嘉兴丰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嘉兴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求其源头,借助考古研究,嘉兴蚕桑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家浜文化时期。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做衣服的国家,自古就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有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蚕本是一种野生的昆虫,跟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十分相似。对蚕的饲养驯化和蚕丝的利用,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在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发现的一件象牙制的盖帽,器物表面有一个编织纹和蚕纹组成的图案。在现有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考古资料中仍未发现有证明马家浜时期有原始人用蚕纺织的实物资料,但是在上承马家浜遗址的崧泽文化遗址中采集到的土样标本做孢粉分析,经鉴定认为:在崧泽文化时期的“孢粉组合中桑树花粉数量非常多,说明除了附近山地植被中有桑树外,在当地的一些高岗地带也有较多的桑树生长。为何崧泽地区此时桑树频繁生长,是否此时此地人类活动曾经一度有养蚕的活动”。在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桑孢粉遗存,而崧泽文化时期的人们养蚕如此盛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马家浜文化时期人们的养蚕上基础之上的观点就得到了落实。因此可以“推测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人们,对野蚕驯化为家蚕的饲养工作,是存在的,并且在这一方面可能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马家浜时期是否出现蚕桑纺织至今尚没有出土的实物相以佐证,但是在属于马家浜时期的草鞋山遗址中出土了三块碳化了的纺织品残片,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纺织品实物,这可以证实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纺织作业,那时的人们也不再是树叶裹身了。经专家鉴定发现“纤维原料可能是野生葛。织物为纬起花的罗纹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