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督导网 学籍管理
课程查询 省教师管理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资产管理 设备报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蚕桑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蚕桑论文
蚕桑论文
发布时间:2018-06-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燕兰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 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 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丝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 内容。下面我将从中国蚕丝文化的起源、传播、影响、发展出路这四个方面来简 单谈一下中国的蚕丝文化。

  1. 、中国蚕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植桑养蚕。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 代的末期, 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 育蚕,周朝蚕桑生产已成为专业化。西汉时期的缫织技术已相当进步。长沙马王 堆出土了大批西汉前期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织制得已相当精美。当时丝织品的 产量也很大。

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刘彻东巡海上,封禅①泰山, 在华北作了一次长途旅行, 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朝廷用 赋税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据估计,那时候要织五百万匹绢,至 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 西汉时代丝织品的精美和产量的丰富,固然反映当时缫织 手工业的水平, 但也间接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的发展情况。东汉的蚕桑业又比西 汉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从简书和帛书的消长上可以看出。简书就是写在竹、木简 上的字书;帛书就是写在绢帛上的字书。商殷时代,全是简书;春秋战国时代绢 帛生产较多,才有帛书。汉朝简书和帛书并行,不过西汉简书多于帛书,到东汉 后期,帛书大大超过了简书。可见东汉的绢帛生产比西汉多得多,说明东汉的蚕 桑生产比西汉更发达了。

 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的若干个文化系统中心, 出土了不同形 状的蚕纹陶罐和陶蚕蛹及纺轮。 陶器是中华农耕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而蚕纹陶 器可以推测其是用于饲蚕或盛蚕茧的容器, 这是我国原始先民饲养家蚕的重要佐 证; 而陶蚕蛹是仿蚕蛹形状而制作的原始艺术品,这体现我国先民以蚕为图腾崇 拜对象。新石器时期的蚕纹陶器和陶蚕蛹,是 7000 年前蚕丝文化萌芽的重要证 据。夏商周上古三代遗址出土大量的蚕纹青铜器、蚕形玉器、刻有“桑、蚕、丝、 帛”及“蚕示”卜辞的甲骨等, 青铜器在我国是重要的礼器而非实用器物,“国 之大事,惟祀与戎”,青铜器是王权的集中体现,在国之重器上刻画蚕纹,足见 蚕地位之高; 而玉是“礼天”和“祭地”的重要礼器, 玉蚕体现先民对蚕的崇拜。 蚕刻青铜器、 蚕丝包裹的青铜器、 玉蚕, 体现了蚕丝是中华文化最为核心的礼仪、 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1 上述这些文物的出土都有力地说明了我国蚕丝文化 历史悠久。 随着蚕丝事业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四大蚕业中心:齐鲁地区、衮豫地区、楚 国旧地以及四川盆地。《尚书·禹贡》记载: “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青州 噘篚檿丝;徐州厥篚元纤缟;扬州厥篚织贝??”可见古代产丝地之广。但到了 宋元以后,由于异族入侵是的人为破坏,棉花种植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经济重 心的南移等原因,黄河流域的蚕桑业开始走向衰落。

  1. 、中国蚕丝文化的对外传播

蚕丝是我国古代文明产物之一,中国丝绸早在汉代以前就已输出,且闻名于 国外,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责,求奇缯物,问献遗 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今倮比封君,以时与列 臣朝请。乌氏倮贩卖丝货,运销外国,竟成巨富,位同封君,列朝议事” 。中国 丝绢在当时国际市场的身价,由此可见。公元前 1090 年至公元 900 年间,即周 至隋末,中国的蚕丝文化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向欧亚等地传播。其中向东主要 是传播到日本,向西主要传播到一些欧洲国家,向南则主要传播到印度、越南等 国。根据印度学专家雅各比考证:公元前四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在位 时,大臣高底里雅所撰书中不仅有支那之名,且谓该时丝已贩运至印度;丝在印 度除了做衣服外,还用作帝王的旌旗,临风招展,飒然有声。在其它运销印度的 商品中如樟脑、铁、铅、茶、银朱、荔枝、豆、马、花生中,丝是首屈一指的畅 销物。印度古代着名的《摩奴法典》将中国与希腊并列。

  1. 、中国蚕丝文化的影响

蚕丝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半壁江山,夏鼐先生认为: “中国是全世界第一 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 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

蚕丝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 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具 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蚕丝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条 件; 蚕丝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蚕丝文化根植的社会 结构形态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宗法制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先民遵从“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百姓“衣食为先” ,农桑、田蚕、耕织 并重, “耕读传家” ,世世代代繁衍在东亚这块大地。历代统治者治国无不农桑并 重倡导“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奖劝农桑,教民田蚕”“帝亲耕,后亲蚕”“一夫耕,一妇蚕”“农事伤,饥之本”“女红害,寒之源”等观点深入人心, 达成官民之共识。 同时蚕丝文化对于中国的礼教文化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 东西方科学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影响着西方国家 的现代化进程。

四、中国蚕丝文化的发展问题及出路 在经济、 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蚕桑文化因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环境 的变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虽然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养蚕 缫丝的国家, 也曾一度是世界上唯一从事丝制事业的国家,但现在欧洲及日本的 上等蚕丝比中国的质量还要好,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虽然我们有技术,但我 们的蚕丝事业发展还需要创新与改革。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虽然 日本丝绸产量小, 但依然是丝绸大国, 蚕桑丝绸科技发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将科技和文化植入桑蚕和丝绸产业,并让桑蚕和丝绸产业植入其他领域,让日本 桑蚕产业在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日本的这种植入式发展路线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我 们要不断地将它传承发扬光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5号